榆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52亿元;制造业完成14.4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25.1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25.5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70万吨、天然原油46万吨、新建公路344.7公里、改建公路177.66公里、造林面积0.19万亩、水库容量0.15亿立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8966个、小学校学生席位2900个、城市道路扩建9.11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7公里。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市共新开工项目146个,超过亿元投资的项目22个,锦界煤电一体化、庙沟门、清水川电厂、GZ35子靖、子吴高速公路、陕蒙另半幅高速公路、采兔沟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靖安高速公路、李家梁水库、神木60万吨甲醇一期、神木10万吨聚氯乙烯、米脂1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进展顺利。神朔复线、府店一级公路、杨陈一级公路、靖王高速公路、上河电厂、榆天化20万吨甲醇技改等建成投运。50万吨电解铝、兖矿60万吨甲醇、300万吨煤液化及机场迁建、榆神高速公路、王圪堵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4年共完成增加值1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完成486098万人(吨)公里,其中完成客运量1898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236945万人公里,货运量1942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49153万吨公里。 铁路运输取得巨大成绩。全年通过铁路向外发运煤炭4769.6万吨,其中神华4089万吨。客运列车增加至每天三趟,铁路输送旅客50.23万人次,大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流动。榆林铁路大动脉的开通,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大。 全市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33.39亿元。截止2004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1855.93公里,等级以上公路7823.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8公里;一级路为101.16公里,二级路908.99公里,三级路2012.8公里,四级路4552.96公里。通油路乡镇达77%,84个未通路行政村被打通,实现了村村通路的目标。公路密度达到17.95公里/百平方公里。2004年公路建设重点工程有7个,已建成3个,新开公3个,续建1个。府店一级公路于10月通车,杨陈一级公路全线通车,靖王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吴子、子靖、陕蒙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靖安高速公路工程进度进展顺利。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7458.34万元,同比增长8.98%。电信(含网通)通讯业务收入26672万元,至2004年底,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61.1万门,比上年增长28.36%,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44.35万户,其中市话17.57万户,农话13.6万户,小灵通10.4万户,公用电话2.6万户。移动(含联通)通信业务收入53649万元,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万户,年末达到100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44.3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41.25部。 2004年我市旅游业有了很大发展,星级饭店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有较大提高,各旅行社的管理更加规范,景区景点的维护与开发有所加强。我市全年接待游客265万人次,旅游收入约为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2%和78.23%。至2004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17家,比上年增加4家;客房1784间,比上年增加393间。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为60.27%,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10378万元。全市有旅行社13家,旅行社营业收入2355万元,组团13838人次,接团10729人次。 六、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2万元,比上年增长6%。对外经济贸易取得可喜成绩。对外贸易出口总值突破5000万美元大关,达5119.72万美元,较去年增长30.59%,其中农副土特产品及化工产品出口总值1724.72万美元,增长48.1%;煤炭出口总值3395万美元,增长23.2%。 榆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都有所提高。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7.4万美元。经济技术协作领域进一步扩展,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加强,全年引进国内资金实际到位5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8.68%。 招商引资活动取得巨大成绩。在第八届东西部合作和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1个,投资总额544.41亿元人民币,引进资金541.64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项目18个,协议项目13个。在陕港经贸合作周活动中,我市突出特色,广泛寻求合作伙伴。通过积极洽淡,共签订合同项目6个,引进国外资金3.65亿美元;协议项目4个,引进国外资金20.1亿美元,创我市境外招商引资新高。 七、财政与金融 各级财税部门狠抓征收管理,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精心安排财政支出,深化和推进各项财政改革,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5423万元,比上年增收71918万元,增长58.2%,加上上划中央“两税”及上划中省所得税共计完成403153万元,比上年增收143144万元,增长55.1%。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30087万元,结转下年支出76325万元,比上年增支74545万元,增长29.2%。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9569万元,比上年增收26993万元,增长82.9%。市本级财政支出61919万元,比上年增支20844万元,增长50.7%。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定增长,货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29.28亿元,比上年增加58.33亿元,增长34.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0.54亿元,比上年增加20.8亿元,增长20.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货款余额184.8亿元,比上年增加30.64亿元,增长20.7%,其中短期货款81.64亿元,增加20.45亿元,增长34.1%,中长期货款82.54亿元,比上年增加4.86亿元,增长6.6%,全市货币呈回笼态势,累计回笼货币14558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各类学校3876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学校8所,普通中学274所,小学3425所。全市小学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39%和95.54%,分别比上年提高1.24%和0.23%,小学和初中辍学率为0.4%和5.4%。普通高中招生31601人,在校学生达83100人。2004年高考再创佳绩,文、理、外三科上省二本线人数达6967人,同比增长38.4%,上线率为29.8%,取得历史最好水平。 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各类教师培训近7000名.组织开展评优树模活动,全市有30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和全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至2004年底,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48%、84.84%、72.51%,分别比上年提高0.86个、6.34个、7.51个百分点。教育行风政风建设扎实推进。市县两级共对1299所中小学的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共清退违规收费268.6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