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要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7.5%,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快8个和4.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22亿元,增长13.8%;第二产业增加值114.94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44.88亿元,增长8.5%。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4∶57∶29调整为14∶62∶24,第二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88元,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5214元和2469元。 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市富民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推动榆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的效应逐步显现出来,使国民经济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周期。其次是坚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第三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能源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积极为国家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做出努力和贡献,并带动了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第四是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在环境建设上花大本钱、下大气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企业集团来榆投资发展。 虽然近几年我市经济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但同全市人民的期望比,同省内外先进城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目前全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42%,人均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69多元,比全国低达5214元。经济总量在全省10个市中排名第7位,也落后于周边的鄂尔多斯、延安、银川等地。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六县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12.6%,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水平低215元。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突出。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小,承载能力差,资源开发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现象严重,山体滑坡、地面沉陷、水体渗漏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均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差距很大,要在我市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努力解决。 二、农业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相继出台了有利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措施。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之粮食价格上涨,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农业总产值23.36亿,增长44%;林业总产值2.02亿元,下降16%;牧业总产值18.3亿元,增长22%;渔业总产值0.26亿元,下降2.6%。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7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7.1。粮食总产量131.72万吨,同比增长50.2%,比1996年(历史最好年份)增长4.9%,再创历史新高,摆脱了粮食产量连续7年徘徊甚至下降的势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油料总产达到6万吨,较上年增长1.5倍;果品产量15万吨,较上年增长1.3倍;蚕茧总产量26吨。人工种草完成156万亩,红枣新增面积7.14万亩,薯类总产量199.3万吨。 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肉蛋奶总产量19.5万吨。其中,肉类总产量13.2万吨,禽蛋2.79万吨,牛奶3.14万吨。全年畜禽存栏总量967.5万头(只),增长6.82%,其中大牲畜存栏总量达34.1万头,与上年持平。生猪存栏87.7万头,增长2.89%;羊子存栏382.3万只,增长14.81%,其中绵羊144.9万只,山羊237.4万只;禽存栏463.43万只,与上年持平。全年畜禽出栏总量651.07万头(只),增长3.9%,其中大牲畜5.9万头,生猪102.2万头,羊子223.4万只,禽319.5万只。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2.11万千瓦。 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迅速,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2.78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51万公顷,荒山造林6.1万公顷,三北工程造林0.22万公顷,飞播造林2.33万公顷,封山育林0.39万公顷。 农村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今年全市安排扶贫资金6170万元,其中用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3800万元,启动建设重点村144个,续建2003年度重点村17个。用于移民扶贫异地开发1500万元,完成了1700户8000个的搬迁任务。用于职业技能培训300余万元,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4300人。全年投放扶贫贷款1.3亿元,使3.2万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全市贫困乡新增基本农田8.2万亩,新增和改扩建道路1480.6公里,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60处,解决了5.41万人、4.5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新打加固淤地坝72座,新建沼气池400多处,新修和维修小学136所。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市有6.41万人解决了温饱,12万人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1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全部工业总产值为235.5亿,增长3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0.45亿元,增长42.3%。工业产品销售率98.94%,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产值150.7亿元,增长52.9%;集体企业产值2.8亿元,增长29.7%;股份有限企业产值40.7亿元,增长23%;联营私营及其他企业产值6.2亿元,下降11.5%;其中轻工业产值2.7亿元,下降11%。重工业产值197.7亿元,增长43.5%。规模以上工业(不含长庆)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7.2亿元,实现利税19.4亿元,其中利润总额7.7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15亿元,企业亏损面达26.9%。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面积289.4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50.9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90400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0%,高出全省9.3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4.1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29亿元,增长42%,更新改造5.12亿元,增长4.8%,其它投资完成14.7亿元,增长15.3%,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2.76亿元,减少21.5%。全年投资在50万元以上项目为36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54个。建成投产项目227个,新增固定资产73.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