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9 榆林市统计局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人民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强科技宣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管理能力,狠抓科技引进、示范和推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科技下乡,共组织专家教授120多人次到工厂、矿山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赠送各类科普书籍5000多本,发放科技资料4万多份。围绕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农业开发,安排科技试验示范项目37个。推广了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抗旱造林、良种苗木繁育、红枣矮化密植、脱毒马铃薯繁育、农村沼气、动物免疫、奶牛无公害化生产、无公害栽培和舍饲养畜等十项先进技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共受理科技奖34项,经专家评审,市科技评审委员会综合审议评出“2004年榆林市科学技术奖”20项。组织登记科技成果24项,组织申报省科技成果10项,综合技术水平达国内先进的5项,省内先进的11项,市内领先或填补空白的5项,均为实用新型技术,已授权专利4项。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有14个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12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处3个博物馆。全市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全年送戏2800多场,送书27.4万册,送电影3万场,极大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神木横山等县举办了文艺调演,榆阳区的“激情广场”广泛吸引机关、工厂、学校参与,成为我市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狠抓抢救维修,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保护。榆林西城墙修复工程的第一标段竣工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对南门瓮城、梅花楼、凌霄塔进行了维修。同时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完成了陕西中能昌汗界煤矿等13个基本建设项目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吴堡辛家沟镇李家河村,勘探发现了1处距今约4500多年的保存较为完整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全国考古界引起了轰动。

加强管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全市重点对“网吧”、校园周边文化经营场所、音像市场、非法出版等进行了治理整顿。全市共处罚违规“网吧”42家,取缔“黑网吧”47家,收缴盗版光盘15000多张,收缴盗版图书1630多册,盗版教辅3100多册,有害卡通画册、“口袋书”读物163册。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7月份举办了榆林市田径、摔跤、举重三项运动会,为全面备战全省第十届运动会选拔了不少优秀苗子。雅典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杨翠萍获得赛艇四人双桨第四名。在日本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上,我市运动员景瑞雪获得第三名;在参加全省2004年体育新单项比赛中,共获得团体第一名奖杯6座,金银铜奖牌160枚,其中金牌57枚,银牌56枚,铜牌47枚。2004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70余次。同时体育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建成全民健身广场5个,均配套安装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还建成了“榆林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并投入使用。这些设施的建成对我市的体育事业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市体育彩票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已设立体育彩票投注站70多个,全年销售额达1800多万元。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到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2个,其中医院48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090张,卫生技术人员7662人,其中执业医师3276人,执业助理医师725人,注册护士1748人。全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428人,卫生监督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120人,乡镇卫生院230个,床位2204张,卫生技术人员2030,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了80%。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疾病防治、宣传活动,给10万名适龄儿童补种了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全市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87.85%,脊髓灰质炎糖丸93.17%,百白破三联疫苗92.02%,麻疹疫苗90.39%,新生儿乙肝疫苗90.98%。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到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9.96万人,比上年增加1.7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2‰,出生率为9.38‰,死亡率为4.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3元,较上年增加629元,增长12.4%;人均消费支出4538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52元,较上年增加214元,增长14.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1元,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9.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0.28平方米。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4%,农村为39.9%,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略有上升。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商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2.2%,其中粮食及鲜菜分别上涨23.1%和23.4%;居住类上涨8.2%;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微升。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

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全市在岗职工18.77万人,工资总额224773万元,比上年增发45943万元,增长20.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956元,比上年增加1790元,增长17.6%。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全市共有37.4万名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大16.2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5所,共有床位611张,收养618人。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年全市城乡15万特困群众得到了有效救助。福利彩票发行创历史新高,举行两次大奖组发行,销售288万元。电脑福利彩票全年销售1600万元,创15年来最高纪录。福利资金资助大学生57名,资助贫困乡村学校8所,为5所敬老院增添了服务设施。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9.02万人,比上年增长13.7%;参加医疗保险人员15.28万人,增长7.8%;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35万人,增长1.4%。新增就业岗位1.85万个,有效地缓减了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至2004年底,全市城市面积332.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5.13平方公里;绿地面积885万平方米;城市道路476.4公里,道路面积811.1万平方米;城市供水管线长度481.4公里,供水总量2253万吨,城市自来水普及率88.7%;使用燃气户数91018户,其中天然气用户16396户,使用燃气普及率59.78%;全市集中供热面积98.6万平方米,其中榆林城区58.6万平方米。全市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运营车辆2154辆,其中出租汽车是1711辆。全市详规覆盖率达到45%,其中,榆林城区达到75%。全市住宅建设完成投资9亿元,建成面积8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