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收入达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25.30万户,比上年增长8.72%,其中住宅用户22.53万户,增长16.19%;国际互联网用户达3.17万户,增长34.89%;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万户,增长68.16%;电话普及率为12.4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0.96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受“非典”影响增幅明显回落。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03亿元,比上年增长6.91%,增幅比上年下降了3.69个百分点。其中市的零售额为9.39亿元,增长8.70%;县的零售额为9.49亿元,增长7.31%;县以下的零售额为6.14亿元,增长3.71%。餐饮业零售额为4.47亿元,增长5.79%;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9.85亿元,增长6.35%。 市场物价总体有所回升。居住、食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明显上涨;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有所回落(见表)。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外开放成绩斐然。2003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和协议项目235个,总投资125.3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19个(包括15个协议转化项目),总投资39.2亿元(包括15个协议转化项目5.95亿元);协议、意向116个,总投资86.11亿元。通过项目的促进转化,已有96个合同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4.1亿元,到位资金13.3亿元,全年合同项目履约率80.6%,资金到位率56%,是我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最多、履约情况最好的一年。投资环境整治和市政务大厅管理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延安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新的贡献。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较大。200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0.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51%,其增长速度较上年回落了17.89个百分点,其中海外旅游者8245人,增长15.65%,回落了20.25个百分点。旅游综合收入11.09亿元,增长6.23%,回落了37.97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20.12亿元,比上年增长46.22%,加上上划两税财政总收入达37.29亿元,增长33.91%。地方财政支出32.47亿元,增长22.17%,其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2.11亿元,增长2.11倍;城市维护费1.83亿元,增长75.93%;基本建设支出3.25亿元,增长34.69%;行政管理费支出5.93亿元,增长22.96%;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7.22亿元,增长16.87%。 金融机构存贷款迅速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76.07亿元,较年初增加39.1亿元,其增加额比上年增长56.14%。各项贷款余额127.47亿元,比年初增加21.50亿元,增长51.2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5.77亿元,增加10.5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9.56亿元,增加9.4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547.22亿元,比上年增长38.79%,现金支出537.86亿元,增长36.48%,收支相抵表现为货币净回笼9.36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保险费收入达22279.6万元,比上年增长22.25%,其中财产保险8065.6万元,增长16.45%;人身保险14214万元,增长25.81%。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8066万元,比上年增长18.7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2003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0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2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436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8项;市级重大科技成果24项;获得国家专利23项。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53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15项;市级23项。 教育事业在“四制”改革中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552所。大学在校生7600人,比上年增长13.91%,当年毕业1300人;职业中学在校生11033人,当年毕业273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8.31万人,增长11.58%;小学在校生29.05万人,减少8.13%;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97%,比上年提高了0.18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407人;幼儿园149所,在园幼儿达3.58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5%。“普九”攻坚有了突破性进展,教育“四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布局进展顺利,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学校管理工作明显加强,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在教育体制改制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544人;文化馆(站)156个,从业人员315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55人,藏书42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214人。拥有电视发射(转播)台1987座;卫星电视地面收转(单收)站16447座,增长17.78%;电视覆盖率92.79%,广播覆盖率90.70%,比上年分别提高0.36、0.18个百分点。《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65期,共计1123.54万份,比上年增长12.08%。小戏调演、周末文艺、广场演出、春节文艺汇演、灯展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对促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5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3个;床位552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329张;卫生技术人员8055人,其中医院、卫生院7650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443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682人。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取得明显成效。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3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3樽;银杯2樽。金牌44枚;银牌46枚;铜牌38枚。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6%。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05.61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4.87万人,增长2.43%。全市全年出生人口15278人,出生率为9.72‰,比上年降低0.5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6687人,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698人,比上年增加3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70人。环境监理站14个,监理人员331人,增加26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1.16亿元。石油开发区污染防治、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