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为目标,坚持“两带动,一支撑”的经济发展战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加大工业生产力度和投资规模的有效措施,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顺利超额完成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基础脆弱,主导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低下;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 一、综合 总体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经济增长率创近年最高水平。据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2.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90%,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增长速度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4.8、3.0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二位,也是我市近几年来最高的一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亿元,增长2.0%,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5.92%下降到14.02%,下降了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90亿元,增长21.4%,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6.13%上升到61.57%,上升了5.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6.0%,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7.95%下降到24.41%,下降了3.54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村产业结构继续调整,蔬菜、林果、草畜三大产业开发取得新的成就。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0.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率提高1.4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生产者价格)37.26亿元,增长2.97%(按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水果产值达9.60亿元,畜牧业产值7.57亿元,蔬菜产值2.49亿元,分别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77%、20.32%和6.68%。 随着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明显。2003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39021公顷,比上年减少21181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89373公顷,减少25039公顷。蔬菜播种面积9986公顷,比上年扩大315公顷,其中大棚菜达到5.02万棚,当年新增4883棚。 粮食、油料播种面积下降,产量减少。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56.84万吨,比上年减产5.92万吨,下降9.44%,其中秋粮48.65万吨,下降8.29%;薯类(实物量)60.36万吨,下降7.37%;油料总产1.80万吨,下降19.31%。蔬菜、水果在调整结构、优化品质的基础上稳步增长。全年水果产量59.63万吨,比上年增长6.76%,其中苹果55.41万吨,增长6.28%;蔬菜产量达26.97万吨,增长17.86%。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7.57亿元,比上年增长5.88%,羊子年末存栏达到107.59万只,比上年增长0.75%,出栏63.03万只,下降4.74%;生猪年末存栏50.32万头,下降0.60%,出栏45.80万头,增长1.37%;禽蛋产量达1.75万吨,增长9.28%;全年肉类总产量5.56万吨,比上年减少0.21万吨。渔业产值1094万元,增长6.18%,水产品产量1923吨,增长6.7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对全市总体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003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4.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0%,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6.9%上升到51.95%,上升了5.0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0个百分点,其拉动力比上年提高3.2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23.71亿元(含长庆油田),按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35%,扣除长庆油田完成产值为191.77亿元,增长27.42%。 四大主导产业产品产量除发电量有所下降外,其他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油479.57万吨,比上年增长27.01%,原油加工量532.85万吨,增长22.53%;原煤537.04万吨,增长59.90%;卷烟18.25万箱,增长50.75%;发电量33969.48万千瓦小时,下降6.48%。 受石油、卷烟、煤炭市场拉动,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快速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1.50亿元,比上年增长46.29%;实现利润总额28.43亿元,增长1.07倍;实现利税总额54.32亿元,增长69.01%;亏损企业由上年的42户减少到39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2.23%,比上年提高5.69个百分点。 建筑业长足发展。2003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9%,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力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投资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3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62.5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90.24亿元,增长64.73%;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3.66亿元,增长83.58%;更新改造23.00亿元,增长65.73%;其他11.02亿元,增长75.40%。 投资结构得到了明显调整。一是地方投资力度继续加强。地方项目完成投资79.40亿元,比上年增长49.33%,占到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6.24%。二是全市用于第三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在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投资41.52亿元,比上年增长72.05%,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4.06%上升到39.86%,上升了5.8个百分点。用于第二产业方面投资60.73亿元,增长76.0%,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2.92%下降到58.32%,其中用于工业方面投资60.60亿元,增长76.24%;用于第一产业方面投资1.90亿元,增长14.58%,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02%下降到1.82%。三是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开发十分活跃。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5%。 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延安―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延长油矿永坪―姚店油品管输工程已完工投入运行,延炼污水处理及含硫污水气提装置、柴油加氢装置、吴旗县输油管道工程、高效节能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延安常泰药业有限公司易地搬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均已完工。 五、交通和邮电业 受“非典”及运输结构调整的影响,公路运输业呈下降态势。2003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800万吨,比上年下降21.95%;完成公路客运量1404万人次,下降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