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延安市统计局

投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一是地方投资力度继续加强。地方项目完成投资5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4%,占到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8.2%。二是随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开展,全市用于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在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投资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2.56%上升到34.06%,上升了1.50个百分点。用于第二产业方面投资34.51亿元,增长9.47%,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4.22%下降到62.92%,其中用于工业方面投资34.38亿元,增长9.36%,占到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的62.69%;用于第一产业方面投资1.65亿元,比上年增长4.76%,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22%下降到3.02%。三是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开发十分活跃。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倍,在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15%上升到9.04%,上升了3.89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国道309宜川至茶坊二级公路改造、省道205线甘谷驿至白家川等四条通县油路、子长-南沟岔三级公路改造、市污水处理厂、天然气输配工程等12个项目已完工投用。延塞高速公路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已全部完工,路面工程已完成60%;永坪至姚店油品管输工程姚店联合站已全部完工,永姚原油、汽油、柴油输油管线已开工建设;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工程已完成治理面积113.36平方公里。经济适用房翟子沟二期工程、延安报社新闻大厦、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续建项目工程进展顺利。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公路运输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1025万吨,比上年增长17.82%;完成公路客运量1553万人次,增长16.7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收入达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23.27万户,比上年增长22.47%,其中住宅用户19.39万户,增长32.72%,公用电话7570部,增长11.83%;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35万户,增长88.0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7.95万户,增长57.73%;电话普及率为11.4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89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步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从城乡来看,城市市场好于农村市场。城市(宝塔区)消费品零售额8.64亿元,增长15.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4.77亿元,仅增长8.0%。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和私营经济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4.4%、77.1%;集体经济下降2.6%。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76亿元,增长12.0%;餐饮业零售额3.00亿元,增长11.7%;其他行业零售额6.65亿元,增长7.3%。

市场物价总体有所回升,其中居住、衣着、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外开放取得了新成绩。2002年成功主办参加了第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洽谈会上共签订合同、协议66项,资金总额达到28.6亿元,其中引进外地资金24.3亿元。签订合同项目39个,总投资16.5亿元,其中引进外地资金13.3亿元;协议项目27个,总投资12.1亿元,其中引进外地资金11亿元。利用外资项目合同2个、协议5个,总投资13882万美元。吸引外地资金780.1万元,建成高标准希望学校10所。投资环境整治和市政务大厅管理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延安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新的贡献。

随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开展,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其中海外旅游者7129人,增长35.9%。旅游综合收入达10.44亿元,增长44.2%,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重由上年的6.81%上升到8.79%,上升了1.98个百分点,在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5.54%上升到33.93%,上升了8.39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106.93万美元,增长35.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随着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进一步好转和增收节支活动的开展,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17.72亿元(原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41.8%,加上上划两税财政总收入达31.79亿元,增长27.9%。地方财政支出26.58亿元,增长26.8%,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41亿元,增长1.06倍;城市维护费1.04亿元,增长28.9%;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7.42亿元,增长20.4%;行政管理费支出4.82亿元,增长12.6%;支援农业生产支出0.68亿元,增长7.1%。

金融机构存贷款迅速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36.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37%,较年初增加25.04亿元,其增加额比上年增长74.71%。各项贷款余额105.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50%,比年初增加14.22亿元,增长1.01倍,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38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39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8.02%,现金支出394.09亿元,增长28.68%,收支相抵表现为货币净回笼0.20亿元,比上年减少88.51%。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参加家庭财产保险达到8.3万户;参加企业财产保险384户;参加人身保险23.35万人。保险费收入达18224万元,比上年增长9.27%,其中财产保险6926万元,增长8.42%;人身保险11298万元,增长9.80%。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6795万元,增长53.25%,其中财产保险4057万元,增长32.89%;人身保险2738万元,增长98.2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5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2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680人,比上年增加130人;拥有民营科技企业70户,比上年增加13户。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项;市级重大科技成果41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46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15项;市级15项。

各类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0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858所。大学在校生6672人,比上年增长17.36%,当年毕业1326人,增长55.82%;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145人,当年毕业2687人;职业中学在校生9944人,当年毕业343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6.41万人,增长14.83%;小学在校生31.62万人,减少6.72%,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79%,小学毕业升学率93.60%,分别比上年提高0.69、3.10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395人;幼儿园131所,在园幼儿达3.67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用于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5.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04%。富县、子长两县通过"普九"达标验收,教育"四制"改革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学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在教育体制改制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市高考上省线人数达1616人,比上年增加258人,增长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