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9 延安市统计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551人;文化馆(站)155个,从业人员603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1人,藏书41.03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223人。拥有电视发射(转播)台1967座;卫星电视地面收转(单收)站13965座,增长6.13%;电视覆盖率92.43%,广播覆盖率90.52%,比上年分别提高0.88、0.99个百分点。《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20期,共计1002.43万份,比上年增长8.23%。小戏调演、周末文艺、广场演出、春节文艺汇演、灯展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对促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6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3个;床位530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129张;卫生技术人员8021人,其中医院、卫生院6355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380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541人。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与妇幼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2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1尊;银杯2尊。金牌56枚;银牌47枚;铜牌64枚;获奖数量与等级均比上年明显提高。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5%。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00.74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2.59万人,增长1.31%。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5377人,比上年减少8.68%,出生率为9.21‰,比上年降低1.5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420人,死亡率4.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2‰,比上年降低0.08个千分点。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2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665人,比上年增加99人。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169人,比上年增加23人。环境监理站14个,监理人员305人,增加84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2.29亿元。石油开发区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同时全面划定了应用水源保护区,开展了生态示范县建设工作。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市经济运行状况的进一步好转和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领取,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宝塔区对区内50户157人的抽样调查表明: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25元,比上年净增加192元,增长3.6%。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239元,增长14.03%。农村粮食增产和棚栽、林果、草畜三大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其净增加额创近几年最高水平。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7元,比上年增加104元,增长7.0%。居民存款持续增加。2002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3.39亿元,比年初增加14.44亿元,其增加额比上年增长70.21%,人均存款4154元,比上年末增加674元。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两个低保"得到了较好落实。2002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5.6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22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63%、70.7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达12.12万人;参加离退休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达1.48万人,比上年增长9.5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2.92万人。2002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28个,床位1049张。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10.08万人,其中城市4.58万人,农村5.50万人。

注:1、国内生产总值及部门增加值为初步统计数,其余数据均为2002年正式统计年报数。

2、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均为公安年报数;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