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03年,全省空气环境重量污染综合指数为2.80,比上年下降10.3%。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57毫克/立方米(国家二级标准为0.10毫克/立方米);10个地级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58毫克/立方米(国家二级标准为0.06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10个地级城市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0.035毫克/立方米(国家二级标准为0.08毫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酸雨发生频率为9.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污染综合指数比上年下降了7.4%。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延河、无定河6条主要河流污染综合指数分别为:9.04、0.30、0.56、0.24、1.26、0.52。全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2分贝,比上年略有减轻。 十二、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689.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891.46万人,占51.27%;女性人口1798.04万人,占48.73%,性别比为105.20(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9.3万人,出生率为10.67‰;死亡人口23.5万人,死亡率为6.38‰;全年净增人口15.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29‰。城镇人口1207.9万人,占32.74%,乡村人口2481.6万人,占67.26%。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20.90%,15-64岁人口占71.35%,65岁及以上人口占7.75%。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6元,比上年增加475元,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人均消费支出5667元,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7.5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76元,比上年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55元,比上年下降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5.3%。 农村竣工住宅面积0.24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1%。 2003年末,我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30.29万人,比上年减少1.32万人,下降0.4%。到2003年末,我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35.88万人,比上年增加6.68万人,比上年增长22.9%。2003年劳动部门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3.8万人,职工再就业人数为16.23万人,比上年增加9.43万人,增长1.4倍。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5%,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我省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职工工资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度,我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66.28亿元,比上年增发了33.05亿元,增长9.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461元,比去年增加1110元,增长10.7%。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据劳动部门统计,2003年度,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323.26万人,比上年净增7.54万人,增长2.4%,覆盖率达到82.5%。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265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达97.4万人,比上年增长7.3%。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301万人,比上年增加41万人,占全省应参保职工人数的80.3%。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1.5万张,收养1.08万人。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纳入低保人数为76.54万人,全省已有92.5%的县(市、区)实行了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在农村救济人数达57.42万人。建立各种服务设施32761个。安置志愿兵和城镇义务兵1.5万人。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总人口为扣除了机械变动(迁出、迁入)差额后的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