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丽江市统计局

丽江市统计局

2005年3月7日

2004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以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旅游业提质增效为重点,沉着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顺利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我市国民经济自2003年下半年步入快速增长后,2004年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年快报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在2003年完成41.41亿元的基础上,2004年再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38亿元,年增量8.97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量最多的一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4%,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稳步增长,完成增加值12.03亿元,增长3.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回落,完成增加值16.01亿元,增长18.2%,增幅同比回落12.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4%,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恢复性快速增长,完成增加值22.34亿元,增长18.5%,增幅同比加快1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的28.6%提高到57.1%,拉动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6.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元,达448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标志着丽江经济发展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突破,综合实力迈上了新的平台。

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全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增强。民营经济在政策鼓励、政府引导、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中,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经营规模和发展速度连年跨上新台阶。民营经济已成为牵引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328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39户,分别增长51.1%和0.8%;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2.45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25.7%,比现价GDP增速快4.0个百分点,对现价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1%,占GDP比重为44.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税收(含国税、地税)12429万元,增长28.3%;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29.0%,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6.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工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全市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14.2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8.4%。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了非国有投资的迅速扩张,非国有投资增速加快,标志着我市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全市非国有投资29.23亿元,增长42.5%,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9.0%。在消费品市场销售领域,非公有经济零售额比重大、增长快,全市非公有经济零售额9.86亿元,增长26.9%,比平均水平高11.5个百分点,占全市零售总额的72.2%,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5.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57.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4万人;城镇从业人员7.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6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2万人,减少0.26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2.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4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33人,比上年末减少5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安排5378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比上年增加147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措施,年内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万人。

市场物价涨幅渐趋平稳。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2%(见表1)。市场物价上涨的主要特点:一是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食品类价格涨幅高于非食品类,食品类价格上涨15.8%,其中粮食上涨25.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2.8%,鲜菜上涨10.5%。另外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7.9%。二是从动态上看,从8月份开始市场物价同比涨势逐步趋降,8、9、10、11、12五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月比分别上涨10.0%、9.5%、8.9%、7.5%、5.5%,前期快速上涨的市场物价逐步平稳回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薄弱,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煤电油运依然紧张,资源约束明显存在;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带来的通胀压力较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仍比较困难;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需加强。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产值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05607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94827万元,下降1.5%;林业产值14085万元,下降4.2%;畜牧业产值78413万元,增长18.5%;渔业产值9606万元,下降7.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76万元,增长16.2%。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5832公顷,同比下降2.3%,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8%。全年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174公顷,同比下降4.7%,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7.2%,其中油料播种面积为4432公顷,增长6.9%;甘蔗播种面积为1232公顷,下降18.2%;药材播种面积为1798公顷,增长19.1%;麻类播种面积为839公顷,下降44.0%;烤烟播种面积5570公顷,增长0.8%;蔬菜播种面积5551公顷,下降4.9%。

粮食、油料、甘蔗、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有增有减。在播种面积减少以及遭遇特大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量仍达到386316吨,基本与上年持平(见表2),粮食平均亩产204公斤,比上年提高2.9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