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普洱市统计局

思茅行署统计局

(2004年3月1日)

2003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三次、四次会议精神,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紧紧围绕撤地设市和创建“中国茶城”的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扩大投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科教兴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6.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6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45亿元,增长10.1%。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1.2:29.3:39.5调整为30.7:29.6:39.7,二、三产业比例继续得到提高。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企业改革难度加大,亏损还很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等。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因结构调整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比上年减少1.3%,粮食生产仍获得较好收成,保持在8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继续扩大,产量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有较快发展。粮经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76.6:23.4调整为76.4:23.6。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继续得到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扎实有效,造林绿化与综合开发利用并重,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全区拥有自然保护区1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9.85万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84万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96万公顷,零星(四旁)植树324万株,累计封山育林面积6.43万公顷。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好成绩。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生猪、大牲畜、羊存栏增加,出栏率稳步提高,畜产品产量增加。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2427吨,比上年增长2.9%。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5751万元,新增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塘坝各1座,已建成水库(塘坝)622座,其中: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253座,塘坝361座,设计总库容4.076亿立方米;已建成引水工程49136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0.087亿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8.98亿立方米。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19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0.1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71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805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36万公顷,解决农村人畜饮水10.20万人、5.67万头。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4704万瓦特,大中型拖拉机3743台,小型拖拉机12290台,农用载重汽车1882辆,农用运输车3838辆。全年农机化投入5059.2万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用电量956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4%;化肥施用(折纯)量3.70万吨,比上年增长0.2%。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区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3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实现现价总产值2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实交税金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工业生产保持增长。但受部份主要工业产品市场行情变化和能源紧张状况加剧的影响,整体工业经济效益仍不尽理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全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4%,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为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工业增加值率为42.9%,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2840元,比上年增加6652元。企业亏损面继续扩大,亏损企业亏损额达3.86亿元,比上年增亏40.9%。实现利税总额-0.78亿元(上年为0.25亿元)。

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1.81亿元,比上年下降5.4%。全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0.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08.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4%;全区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2%。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是我区投资建设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增幅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按行业分: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完成2.53亿元,增长6.9%;运输邮电业投资完成12.39亿元,增长6.9%;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2.58亿元,增长20.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3.93亿元,增长16.9%;集体单位完成投资2.86亿元,增长8.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完成3.75亿元,增长18.7%;其他投资完成8.65亿元,增长1.6倍。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7.29亿元,增长32.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64亿元,增长1.7倍;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78亿元,增长85.6%;其他投资完成1.61亿元,增长1.2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元磨公路已于年底建成通车,通县油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思茅至小勐养公路建设工程如期开工,梯级电站开发加紧进行。随着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推进,我区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区拥有民用汽车32323辆,比上年增加2172辆;货物运输量达1434万吨,比上年增长2.9%;货物周转量达14.5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旅客运输量达1115万人,比上年增长1.4%,旅客周转量达14.4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5875.3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城市电话用户为107985户,比上年下降33.8%;乡村电话用户发展到69199户,比上年增长10.3%;移动电话用户达230345户,比上年增长8.8%,无线市话用户达50241户,比上年增长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