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商业和市场物价 国内商业销售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商业实现零售额3.43亿元,增长2.3%;集体及股份合作商业实现零售额2.52亿元,增长2.2%;个体私营商业实现零售额14.14亿元,增长13.1%;其他经济类型商业实现零售额6.09亿元,增长4.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21.58亿元,增长7.2%;餐饮业实现销售4.02亿元,增长15.1%;其他行业实现销售0.57亿元,增长13.7%。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2.2%。 六、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协作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为37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进口2279万美元,增长84.8%,出口1495万美元,增长16.1%。 经济技术协作取得重大进展。一年来,全区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来抓,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共实施各类经济协作项目38项,比上年增加11项;合同(协议)总投资达89.8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倍和56.6%。 旅游业持续发展。2003年全区旅游业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非典”疫情影响,但旅游业仍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前来我区观光旅游的外国客人、华侨、港澳台同胞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旅游外汇收入6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4%;口岸入境一日游16.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8%,收入589万美元,下降19.8%;全年到我区观光旅游的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过夜游客增长10.3%,一日游旅客增长10.8%,国内旅游收入21955万元,增长10.8%。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2119万元,比上年增长3.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8亿元,增长14.1%;上划中央“两税”2.29亿元,增长12.6%。在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3.4%,营业税增长5.6%,农业四税增长29.3%,企业所得税下降43.8%。财政支出22.3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下降33.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9.2%,教育事业费增长13.8%,科学事业费增长25.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8.0%,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9.4%,行政管理费增长16.3%。 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步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2.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5.44亿元,增长18.0%;各项贷款余额为68.5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43.13亿元,同比增长7.9%;金融机构现金支出251.86亿元,增长7.9%;净投放货币8.72亿元,增长5.5%。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约为94.13亿元,增长10.2%。 保险业务总体有所下滑。全年保险总金额231.12亿元,比上年下降14.0%。其中:各类财产险为7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人寿险为156.65亿元,比上年下降22.1%。全年保费总收入为1.44亿元,比上年下降18.9%。其中:各类财产险为0.66亿元,比上年增长0.5%;人寿险为0.78亿元,比上年下降30.4%。全区有283户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有53.72万人次参加了人寿保险。保险公司年内处理各种财产险赔案7518件,支付赔款0.38亿元;处理人身险赔案18333件,支付赔款0.27亿元。 八、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年末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已达32826户,从业人员为55702人,注册资金累计为47275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2173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8.6%、30.0%和32.7%。私营企业已发展到802户,从业人员为16686人,注册资金累计为86152万元,实现营业收入4343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8%、35.4%、52.7%和49.7%。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共向国家缴纳税金13662万元,比上年增长4.8%,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16.9%,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0%,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23.4%,提高0.2个百分点。 九、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从业人员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8人,开展课题研究23项,经费投入302万元。全区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获得省厅级农业技术推广奖8项,全区共评出科学技术奖38项。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更加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1119人,在校学生2414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383人,职业中学在校生6576人,高中在校生14671人,初中在校生98183人,小学在校生213255人,在园幼儿25727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81.82%,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4%;成人技术培训毕业326354人,接受扫盲班培训25001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9%。全区10个县(市)全面实现“普六”,有7个县(市)96个乡镇实现了“普九”。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国内演出场次267次;文化馆10个,群众艺术馆1个,举办展览57场;公共图书馆10个,藏书51万册;乡镇文化站122个;各类放映单位128个,电影放映12500场,观众为156.5万人次。电视覆盖率为91.64%,广播覆盖率为89.58%。《思茅日报》年发行473.51万份,《思茅文艺》年发行8000份。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73个,床位372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610人,其中:执业医师1688人,执业助理医师599人,注册护士1280人,药剂人员245人,检验人员197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和蔓延,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区共举办综合运动会31次,举办单项运动会106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25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78438人。中老年健身运动异常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得到有效实施。 十、人口、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