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三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以撤地设市为契机,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实现了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二次创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全市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正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成就辉煌,形势喜人。 一、综合 经济总量登上了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驶入了快车道。据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41405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6%,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年GDP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达到了自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使全市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按新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口径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108415万元,同比增长4.0%,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3990万元,同比增长31.0%,增幅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2.5%,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56100万元,同比增长7.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81645万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上年减慢5.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8.6%,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人均GDP3712元,比上年增加383元,比上年多增加8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1%。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主要农作物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旅游产品开发保持较快增长,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一些行业在淘汰落后和过剩生产能力方面取得新的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上年的28.0:25.5:46.5,调整为26.2:29.9:43.9。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650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4%。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其中: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下降1.1%;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上涨1.0%。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涨0.6%,其中粮食上涨3.4%、油脂上涨10.4%、肉禽及其制品下降6.5%、蛋类上涨1.8%、水产品上涨1.2%、蔬菜上涨7.1%;烟酒及用品类下降2.2%;衣着类下降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2.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8%,其中教育上涨4.6%;居住类上涨1.5%,其中建筑及装修材料上涨2.3%,水、电燃料上涨1.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3.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7万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持续减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市农村从业人员56.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城镇从业人员7.4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46万人,减少0.09万人,其中企业职工2.0万人,减少0.19万人。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3.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支柱产业单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非公经济发展不足,资金、电力紧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显著,产业化程度低,结构调整存在趋同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贫困面大,扶贫工作任务艰巨。三是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入自给率低,财政增收困难,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四是微观经济运行活力不够,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五是随着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需加强。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389555吨,增长8.8%;油料7743吨,增长5.8%;甘蔗102874吨,增长0.3%;烤烟9463吨,增长2.9%;蔬菜125400吨,增长1.2%;水果42135吨,增长5.4%。肉类总产量66090吨,增长1.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59976吨,下降1.2%。年末大牲畜存栏45.08万头,下降1.3%,猪存栏87.6万头,增长3.0%,羊存栏98.61万只,增长3.1%。出栏肉猪65.8万头,下降0.7%;出笼家禽186.21万只,增长9.4%;出栏牛5.6万头,增长1.3%;出栏羊30.28万只,增长7.0%。水产品7483吨,增长6.9%。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继续调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8732公顷,同比下降3.3%,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4%,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全年经济作物(含蔬菜、瓜类和其它农作物)种植面积27470公顷,同比增长6.5%,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7.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油料播种面积为4144公顷,下降10.4%;甘蔗播种面积为1507公顷,药材播种面积为1510公顷,分别增长7.3%和93.8%;麻类播种面积为1499公顷,增长114.4%;烤烟播种面积5528公顷,下降2.7%;蔬菜播种面积5837公顷,增长5.2%。 农林畜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2373万元,按可比口径和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87706万元,增长4.3%;林业产值12884万元,增长21.3%;畜牧业产值62495万元,增长2.4%;渔业产值9288万元,下降0.4%。农、林、牧、渔比例为50.9∶7.5∶36.3∶5.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03年末,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村326个,比上年增加38个,通汽车的村428个,增加8个,通电话的村393个,增加16个。全市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8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5456万瓦特,增长6.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1623吨,增长6.7%;农村用电量6728万千瓦小时,增长5.2%。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681公顷,增长42.0%,其中天保工程造林1957公顷,退耕还林造林14334公顷,增长133.5%,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73720公顷,增长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