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58亿元,增长23.8%。全州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72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13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6.3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投资结构的同时,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投资支撑作用明显,实现了投资总量的高位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88.70亿元,比上年增长37.9%。 在投资构成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52.86亿元,增长65.6 %,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07 亿元,增长4.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46亿元,增长18.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完成97.03亿元,增长39.0%;采矿业投资完成9.07亿元,增长33.1%;制造业投资完成11.75亿元,增长28.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完成22.06亿元,增长2.58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完成12.27亿元,增长70.0%。 全年基建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72.9%,新增固定资产85.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1.77%,比上年提高15.85个百分点。 年内江铜集团四川康西铜业有限责任公司3万吨环保节能治污工程等项目投产,云铜集团铜镍冶金、深溪沟电站等项目开工,溪洛渡、锦屏、瀑布沟、官地等特大电站工程进展顺利。境内在建的还有新马、木里河、鸭嘴河、西溪河、永宁河、卧罗河等一批地方水电站工程,以及西攀高速公路、大桥水库、通乡通村公路、城市改造、航天和西钢水泥厂等工程。 五、国内贸易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6.51亿元,增长9.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04亿元,增长14.0%。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市场零售额为78.47亿元,增长14.7%;农村市场零售额为38.34亿元,增长16.6%。 在行业结构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87.28亿元,增长15.9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为24.10亿元,增长19.9%。 在经济类型结构中,国有经济零售额8.84亿元,增长5.3%,比重由上年的8.3%降为7.6%。非国有经济零售额107.97亿元,增长16.2%,比重由上年的91.7%提高为92.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增长15.5%。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完成销售总额163.96亿元,增长10.4%,其中:批发额76.68亿元,增长4.7%;零售额87.28亿元,增长15.9%。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6个,比上年增加20个,协议引进资金72.86亿元,增长91.5%,实际到位资金40.11亿元,增长48.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个,协议引进外资2.8亿美元;省外投资项目30个,协议引进资金21.03亿元;签约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1个,具体项目有雪花蓝剑(西昌)啤酒有限公司、亚洲电力(雷波)水电有限公司、会东县铁厂河流域水电开发、木里县鸭嘴河梯级电站开发、盐源县卧罗河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美姑县包覆纱厂、昭觉县洛古水电站及水库等。 全年出口创汇1186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改善,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州通乡通村公路、西攀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19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484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1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24256万吨公里,增长54.5%,公路旅客周转量102912万人公里,增长16.9%。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年末光缆总长度达到19222 皮长公里,增长55.9%;新增长途业务线路2820 路,累计达到9618 路,增长26.0%;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33.02万门,增长3.3%;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7.28万户,增加0.99万户,增长15.7%。全年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83271万元,增长13.1%;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46.04万户,增长9.8%,其中:市话用户27.76万户,农话用户18.2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0.69万户,增长40.9%。全州电话普及率达到27.01%,比上年提高5.5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0.7%。 大力实施旅游突破战略,旅游业迅速发展。西昌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增加到5个,创建4A级景区3个。成功承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45.65万人次,增长1.29倍;旅游总收入25.09亿元,增长1.14倍;旅游外汇收入66.06万美元,增长7倍。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8.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03亿元,增长1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2.65亿元,增长16.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26.37亿元,增加18.24亿元,增长16.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0.22亿元,下降2.4%;中长期贷款余额53.68亿元,增长57.7%。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613.74亿元,增长19.8%;现金支出631.58亿元,增长21.6%;现金净投放17.84亿元,增长1.51倍。 年末全州有证券经营机构2个,全年证券交易量56.2亿元,增长1.82倍,日均交易量2259万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82亿元,增长27.8%;其中财产险收入1.80亿元,增长23.7%;人身险收入2.02亿元,增长31.7%。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49亿元,增长36.6%,其中财产险支付0.89亿元,增长10.2%,人身险支付0.40亿元,增长33.0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继续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计划,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有力地推动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2005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388所,在校学生数79.97万人,比上年增长9.3%,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9.17万人,增长17.2%;教职工人数3.9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47万人,分别增长2.6%和3.6%。 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全州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8%,提高0.5个百分点。共有12个县市普及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为80.3%,提高0.8个百分点。小学学校数2150所,在校学生57.54万人,比上年增加4.41万人,增长8.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34%,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95.80%,提高1.61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3.47%,下降2.9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5.14万人,增加1.78万人,增长13.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32.65万人,享受免杂费的学生73.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