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旅游市场全面恢复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171.83万人次,增长66.6%;旅游总收入8.23亿元,增长55.6%;旅游外汇收入2.48万美元,增长22.2%。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业稳步发展。全州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规模同步增长。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16.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82亿元,增长19.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2.22亿元,增长20.5%。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1.81亿元,增加10.90亿元,增长12.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4.96亿元,下降0.6%;中长期贷款余额37.80亿元,增长44.2%。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439.31亿元,增长13.5%;现金支出443.49亿元,增长13.4%;现金净投放4.18亿元,增长10.4%。 证券市场管理加强,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州证券经营机构2个,从业人员57人。全年证券交易量26.40亿元,增长59.6%,日均交易量达到1094万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费收入大幅增加,受惠群体不断扩大。年内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进入我州开展业务,全州保险公司达到五家。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财产险收入1.18亿元,增长49.0%;人身险收入1.61亿元,增长3.4%。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21亿元,增长89.6%,其中财产险支付0.57亿元,增长29.3%,人身险支付0.64亿元,增长61.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再谱新曲,全面实现“普初”、“扫盲”目标。教育系统继续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科教兴凉”和“人才强州”战略,全面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544所,在校学生数68.67万人,比上年增长5.3%,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9.75万人,增长8.7%;教职工人数3.6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15万人。 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已全面实现“普九”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州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0%,提高1.8个百分点;共有5个县市和131个乡镇普及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为68.5%,提高12.0个百分点。小学学校数2341所,在校学生50.57万人,比上年增加3.89万人,增长6.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5.36%,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90.46%,提高2.61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5.95%,下降1.04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81万人,增加1.78万人,增长12.7%。 中等教育继续扩大。各类高级中学(含技工校)61所,在校学生4.14万人,增加0.48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32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0.23万人。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西昌学院当年招生5049人,增长0.9%;在校学生13457人,增长20.5%,其中少数民族1612人,增长24.8%;输送各类毕业生2451人。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全州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0.46万人,成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数2.86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人数20.98万人,参加全国统一自学考试的人数达2.27万人。 科技研究继续深入,科技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推广。州级直属科研单位6个,全年共承担科研项目62个,比上年增加23个,其中州级46个;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获得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奖5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昌盛。文化事业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扎实创作,积极开展,促进我州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38场次,比上年增加42场,观众人数达85.76万人次,增加55.46万人次。有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书量50.75万册,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115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8个。2004年,我州又有会理城北门、木里大寺等七处古文化遗址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目前为止,全州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 举办各种文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色完成了凉山第四届国际火把节各种文体活动,庆国庆广场文艺晚会;选送节目或作品获得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二等奖,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四川省群众声乐舞蹈大赛金奖,四川省群文界“星空灿烂”美术、书法、摄影展一、二等奖,四川省声乐演唱组合大赛三等奖。文化“三下乡“活动有声有色,农村电影2131工程稳中有升,命名了八个“民间文艺之乡”和“特色文化之乡”;州电影公司(译制中心)全年译制故事片、科教片29部;放映农村电影1.88万场,观众达400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2003年末,全州共有卫星地面接收站4899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53座;有线电视用户22.66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2.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州县市广播电视台(站)17个,乡镇广播站568个,广播人口覆盖率83.7%。 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发展,档案管理、开发力度加强。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1346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0.68万册。年末全州共有档案馆19个,馆藏档案量52.79万卷,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21.28万卷。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858个,病床位数849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642人,其中:医生5000人,护师护士2576人。在卫生机构中,卫生防疫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663人;妇幼保健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365人;乡镇卫生院684个,卫生技术人员3362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世界职业拳击金腰带拳王争霸赛。凉山籍帆板运动员殷剑在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队摘得一银;在四川省拳击比赛中,凉山队共获得7金、3银、3铜13块奖牌,取得全省甲、乙组金牌第一、团体第一的骄人成绩。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108场次,参加的运动员3.98万人次。老年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成绩优秀,在全国中老年健身球保健操比赛中双夺冠。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州业余体校在校学生1933人,增加122人,为各级体育单位和高校输送体育人才56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继续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地建设,经省人大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于2004年10月1日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