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3798所,在校学生54.75万人,教职工人数3.5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06万人。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年末幼儿园3~6岁校内外幼儿数24.82万人,在园幼儿数为5.09万人.在园率为20.5%。小学在校生42.8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2.80%,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人学率为83.66%,小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89.29%和97.7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9.?8万人,增长了9.2%。中等教育 进?步加强,各类高级中学校数(不含技工校)72所,在校生2.83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生0.96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7023人,增长)4.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711人。全州成人高校在校生2384人,比上年增加1198人,成人中等和初等学校在校生0.18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6.66万人。全年参加自考人数达1.89万人,同比增加0.14万人:参加各级各类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人数为3.79万人,参加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人数达3.7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各种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形式多样的书法、美术、摄影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我州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州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31场,观众人数达9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106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5个;全州有电影发行机构18个,农村放映单位116个,全年放映2.24万场次,观众人数达320多万人次。全州卫星地面接收站3326座,增加77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8.04%,提高了3.41个百分点。县、市广播站4个,乡(镇)广播站492个,村通广播率达65.1%,广播人口覆盖率79.2%,提高了3.17个百分点。全年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总发行量达2297万份;杂志彝、汉文版总印数达1.5万册。 城乡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州卫生机构达1471个,病床位867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97人,其中医生6112人,扩师护士2824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等三项工作进?步加强,医疗条件继续改善,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达3546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2号病、5号病等传染病和血吸虫病、克山病、痢疾等地方病防治取得一定成效。 全民健身运动掀起高潮,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捷报频传:参加四川省五普会资格比赛,我州代表队夺得金、银、铜奖牌66枚;凉山古典式摔跤队、女子柔道队列全省第一;我州成功举办了有13个市、州的300多名运动员参加的“四川省青少年游泳比赛”,不仅提高了承办省级比赛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凉山的知名度;凉山残联队2名队员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取得了1金1铜的好成绩,受到全国残联和省残联的表彰。为准确掌握和监测国民体质情况,我州成立了“凉山州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凉山州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凉山从4月份开展体育彩票以来,共发行67期,此项工作受到省的表彰,并获全省彩票发行周年先进单位,有力支持了我州全育事业的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待加强。年末全州经批准的自然保护区有8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2个,比上年增加16个;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3014万吨,废水处理率为30.0%,下降31.3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553176万标立方,处理率为39.5%,下降22.6个百分点;工业废物排放量60.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31.76%,上升1.89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和社会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坚持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国策,生育政策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全年出生人口6.69万人,出生率为16.80‰;死亡人口2.88万人,死亡率为7.24‰,全年净增人口3.8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56‰,比上年增长1.08个干分点。全州年末总人口为402.40万人,增长2.2%,其中:彝族人口175.19万人,占43.5%。 下岗职工增多,劳动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年末,全州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54.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万人;经济活动人口238.30万人,劳动参与率为63.3%。全州从业人员237.34万人,同比增加4.49万人,增长1.9%,其中全部职工人数为22.17万人,增加0.49万人,增长2.3%。全年实现再就业人员0.81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由于原西昌铁路分局所辖站段2000年又划归我州统计,工资总额增幅较大。2000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17.75亿元,同比增长21.4%;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805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1.1%,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1元,人平增收118元,增长9.5%。尽管银行存款利率很低,但防范于未然的思想促使城乡居民把手中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仍达70.35亿元,比年初增加8.40亿元,增长13.6%。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州参加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为S.39万人,当年扩面新增参保职工0.79万人,全州有16个县、市实现了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参保人数为2.5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4.26万人,同比增长丁2.9%。失业保险费征缴率达98%。生育保险已在11个县、市展开,参保职工为1.76万人。年末,全州17个县、市均建立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人数6356人,保障资金175.14万元。全州城区服务设区19处,得到社会救济的人数达34.93万人。全州共有53个乡镇建立了农村保障服务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