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8 甘孜州统计局

“科教兴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各项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08年立项实施州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45项,积极组织申报争取落实了省科技厅项目11项。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奖励工作。2008年组织州级科技成果7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8项,这批科技成果登记时已实现新增产值3345万元,利税835万元,开展技术培训13263人次。

继续在炉霍、白玉、九龙3县推进州级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共投入经费24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州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文化强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日益兴旺,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民族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末,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9个,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站202个,博物馆1个。全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8474万元,增长11.3%。

继续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新推荐23个申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西藏族山歌”、“真达锅庄”等15个项目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2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到39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8个,完成以康巴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工程、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工程等为代表的7个文化生态示范区申报工作,通过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守望?绽放——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一步拓展大型民族歌舞《康定情歌》、《梦幻康巴》等的演出市场,提升我州对外宣传、展演的文艺品牌。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实施惠民行动和“富民安康”卫生工程。全州18县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达737130人,参合率为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人口覆盖率达100%;启动实施了18个县和州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项目共投入资金2180万元,稻城、色达、乡城、雅江、石渠、道孚、新龙、巴塘等县竣工并投入使用;切实加强了包虫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年末全州拥有卫生机构571个,床位2603张;卫生技术人员3778人,其中,执业医师1219人,执业助理医师572人,注册护士701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357人;妇幼保健机构19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138人,注册护士45人;乡镇卫生院326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500人,注册护士163人。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节目内容日渐丰富,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2008年末,全州有广播电台1座,播出节目1套,调频转播发射台67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3.7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有电视台2座,播出节目37套,其中自办节目2套,电视转播发射台94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4.2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州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4.37万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丰富多彩,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体育产业发展良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康定地区2008年单人单摇跳绳擂台赛,参赛人数达到450余人,组织举办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甘孜烟草杯军民男子篮球邀请赛,举办2008年康定地区男子篮球运动会,参赛队伍达到23支,组织举办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30余次;组队参加了2008年四川省青少年体育锦标赛摔跤、柔道和田径三个项目的比赛,荣获金牌2枚、银牌4枚和铜牌13枚的好成绩;加强户外体育资源管理,共接待国内外户外体育活动队伍15支;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08年,环境保护工作从环境质量、污染治理、生态甘孜建设、环境监管等方面着手,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围绕全州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狠抓污染减排,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甘孜建设。

年内,省限期治理和州民生工程的4家工业企业和1家畜禽养殖企业的废水治理纳入减排项目,5家企业共投入治理资金2800余万元,进行了污染源综合整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省下达的生态细胞工程创建任务,年内共创建环境优美乡镇2个,生态小区2个,生态村15个,生态家园126个。

我州2个工业企业和3个城市垃圾项目列入到长江三峡上游影响区新增中央环保投资建设项目;完成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完成全州农家乐污染源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了全州重点湖泊水环境的监管和保护工作;加强了四川湾坝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的督办工作。

随着我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强劲增长,能源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节能降耗任务相当繁重。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好态势。2008年全州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59件,死亡76人,受伤181人,经济损失825.1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减少2件,下降0.8%;死亡人数减少39人,下降3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86件,死亡59人,受伤178人,经济损失193.9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件数减少16件,下降7.92%;死亡人数减少40人,下降40%;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1件,死亡12人,经济损失365.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件数增长2件,上升22.2%;死亡人数减少3人,下降20%;火灾事故62件,死亡5人,受伤人数3人,经济损失265.39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件数增长12件,上升24%;死亡人数增长4人,上升400%。全州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8人,下降46.7%。

十一、人口

年末,全州常住人口98.3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49.8万人,女性48.5万人;农业人口79.7万人,城镇人口18.6万人;城镇化率为18.9%,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人口性别比为97.4。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8‰,提高0.32个千分点。

总人口中,藏族77.6万人,占78.94%;汉族17.4万人,占17.7%;彝族2.8万人,占2.85%;其它民族0.5万人,占0.5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双双大幅增长,增长额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较多的年份之一,农牧民收入实现连续7年增长超过12%以上,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州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567元,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1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7984元,增长12.8%。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比上年增收234元,增长13.8%。其中,工资性收入319元,增长12.76%;家庭经营收入1437元,增长14.07%;转移性收入164元,增长13.62%。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6元,增长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