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8 甘孜州统计局

“科教兴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努力推进科技富民行动和科普工程,实施星火富民科技计划,大力发展中藏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各项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全面实施《甘孜州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甘孜州“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申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组织申报2007年省科技厅项目24项;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申报的《九龙牦牛肉质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首次获得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支持。

面向“三农”的科技工作深入开展。积极争取省上资金支持,深入推进科技富民行动;炉霍县宜木乡中心校入选科技部全国“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教室”建设试点学校;安排各县科技局试种康青6号,并落实5亩试验地。

加强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协调、指导和服务,中藏药产业基地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中藏医药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编制实施《甘孜州中藏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全年完成冬虫夏草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甘孜州北路万亩沙棘基地建设、川贝母野生抚育和人工栽培基地建设、青稞研发中心建设;积极开发我州大黄药材资源,大黄种苗培育等基地建设工作已经启动。

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咨询、代办服务工作得到加强。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全年申请专利15件,接受咨询人数30人。

继续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编制了《甘孜州“十一五”科普培训规划》,开展了“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和科技活动周大型有奖竞赛、资料发放、文艺表演等科普互动活动。全年开展各类科普培训培训6.3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2.5万份。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州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文化强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日益兴旺,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民族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7年末,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9个,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站202个,博物馆1个。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含6个国家级项目);丹巴古碉群入选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德格印经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通过省级评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突出民族特色,积极推出以《康定情歌》、《梦幻康巴》为代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以送歌舞演出、送图书、送电影为主要内容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节目内容日渐丰富,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2007年末,全州有广播电台1座,播出节目1套,调频转播发射台66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3.4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有电视台2座,播出节目2套,电视转播发射台838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3.92%,比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全州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4.4万户,比上年增加700户。

据初步测算,2007年我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6089万元,增长27.7%,占全州GDP比重2.0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实施惠民行动和“富民安康”卫生工程。全年建成30个乡镇卫生院和140个村卫生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14个县、50.73万人,覆盖县比例达77.78%,平均参合率87.2%;资助52751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特困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17457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特困群众实施了大病医疗救助;切实加强了包虫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年末全州拥有卫生机构614个,床位2787张;卫生技术人员3865人,其中,执业医师1301人,执业助理医师793人,注册护士708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303人;妇幼保健机构19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146人,注册护士43人;乡镇卫生院324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690人,注册护士154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丰富多彩,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体育产业发展良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万人次;积极参加运动会,获省级比赛金牌5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获全国比赛金牌1枚、银牌3枚;加强户外体育资源管理,全年接待国内外登山团队7支;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000万元,筹集公益金120万元。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州委、州政府对节能降耗工作决心大、力度大、措施实,及时分解目标任务到县和耗能企业,签订责任书,开展督导检查和验收,有力地促进了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降低。

狠抓舆论宣传、法制建设、污染控制工作,全州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强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6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完成了15个农村(牧区)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启动康定县炉城镇、泸定县泸桥镇和海螺沟管理局磨西镇3个重点旅游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得到加强;自然保护区清理整顿成效显著。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好态势。2007年全州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61件,死亡115人,经济损失539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9.02%、0.86%和22.1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99人,下降6.6%;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5人,增长66.67%;火灾事故50件,下降20.63%,死亡1人。全州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5人,下降16.2%。

十一、人口

2007年末,全州总人口954628人,比上年增加24119人。总人口中,男性483510人,女性471118人;农业人口796835人,非农业人口157793人。男女性别比为102.6。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6‰。

总人口中,藏族753201人,占78.9%;汉族168969人,占17.7 %;彝族26730人,占2.8%;其它民族5728人,占0.6%。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双双大幅增长,增加额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农牧民收入实现连续6年增长超过12%以上,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州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409元,增长2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8元,增长26.7%;人均消费水平7231元,增长13.2%。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92元,比上年增收210元,增长14.18%。其中,工资性收入283元,增长13.16%;家庭经营收入1260元,增长14.3%;转移性收入145元,增长15.18%。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68元,增长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