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资阳市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市深入实施投资“千亿工程”,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全面落实项目矩阵式管理机制,投资呈现出新项目不断增多、在建设项目不断加快、竣工项目效应显现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9%,为建市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投资36.2亿元,增长93.4%;第二产业投资59.7亿元,增长39.9%;第三产业投资94.3亿元,增长47.8%。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82.7亿元,增长63.6%;更新改造投资41.7亿元,增长55.2%;房地产开发投资33.1亿元,增长65.8%。

工业投资项目增多。工业性投资项目达到364个,比上年增加60个,投资总额达到59.6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39.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6.2%,增长68.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6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8.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6.5%;六大行业7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2.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8.2%;31个市级领导联系项目完成投资20.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0.7%。资阳钢管厂螺旋焊管生产线异地改造、南骏轻卡生产线、电信网络扩容及基站建设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使用。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南骏零部件产业园、四川唯鼎水泥有限公司1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市级消费品市场零售额45.2亿元,增长22.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零售额98.1亿元,增长2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4.9亿元,增长21.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27.4亿元,增长23.7%。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及个体户以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和广泛的经销网点凸显竞争优势,成为市场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实现零售额1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70.2%。从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销售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5.2%,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增长24.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7%,通讯器材类增长141.2%。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外贸自营出口创汇达到140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出口产品以轮胎、空分设备、机车三类位居前三位,合计出口7573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3.8%。全年进口1729万美元,比去年下降27.6%。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深入开展承接产业转移“一会六活动”,招商引资再创新高。全年引进到位国内资金额2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6%。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2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8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6.2%。成功引进了中交集团、中石油、广西玉柴、新希望集团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落户资阳。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围绕“打通四通道、构建大循环”,“多线连接成渝、县县通高速、城乡大通畅”的总体目标,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0%。全年新建通乡公路177公里,通村水泥(沥青)公路861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668公里,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四级以上等级路5461公里,比上年增长16.1%。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已全线动工,内遂高速公路局部控制性工程已开工建设,“资三路”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成安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已启动。

交通运输发展势头良好。全市道路运输完成客运周转量25.2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8.4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10.1%;水路运输完成客运周转量1088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901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8.1%和9.6%。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全年邮电业务收入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60.3万户,比上年增长7.4%;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4.0万户,增长28.0%;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达到8.0万户。

旅游业不断发展。加快建设以“两湖一山”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精品旅游区,深入挖掘以安岳石刻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以陈毅故居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接待国内游客672.7万人次,增长11.7%,国内旅游收入37.3亿元,增长6.6%;接待入境游客2.6万人次,外汇收入942.9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税收收入6.2亿元,增长29.6%,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8.5%,比上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其中,对教育支出12.5亿元,增长25.0%;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5亿元,增长20.4%;对农林水事务支出11.6亿元,增长39.2%。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较快。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7.4亿元,比年初净增97.6亿元,增长28.7%,同比多增43.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1.1亿元,比年初净增32.7亿元,增长25.5%,同比多增12.6亿元,创下区划以来贷款投放的最好水平。

保险、证券加快发展。全市20家保险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8.5亿元,比去年增长80.7%;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5.3亿元,比去年增长94.2%。辖区3家证券营业部拥有居民股票账户开户数2.1万户,交易量166.8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年末已有省级示范幼儿园5所、市级示范幼儿园3所、中心示范幼儿园40所。“两基”继续巩固提高,小学入学率达到99.97%,初中入学率达到98.65%。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8年,本科、专科上线率为93.0%,清华、北大录取13名学生,再创历史新高。年末,全市有小学1260所,专任教师13449人,在校学生28.0万人;有普通中学322所,专任教师13696人,在校学生21.8万人。全年为46.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4.7万名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解决1.1万名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务,建设改造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33所。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87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35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户,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达15户。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户,年末民营科技企业达到83户。狠抓科学技术普及,深化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42万人次,组织实施重点校市合作项目30个,完成专利申请量19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