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20余次,放映公益电影1.4万场。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在国家级发表作品11件,在省级发表、展演或获奖作品66件,完成了20万字的《川剧志》初稿。文化新闻出版市场进一步净化,“扫黄打非”工作成效明显,收缴违法音像制品3.8万盘,非法书刊0.6万册。年末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5处11个点、省级12处。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0万户,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74.2万户,入户率66%,比上年提高了19.6个百分点,有效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巩固,全年完成4315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视,841个行政村恢复通广播。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387.9万人,参合率91.6%,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个,年末已达到12个,覆盖45.9万社区居民。年末,全市有医院31个,妇幼保健院(所)5个,乡镇卫生院179个,个体诊所437个,床位9332张,执业医师3481人,注册护士232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突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积极营造奥运氛围,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热情,不断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全年共举办市级各项体育比赛活动80项次,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6处。组队参加全国比赛3项次;参加省级比赛5项次,获得金牌3枚,银牌2枚。学校体育稳步发展,组队参加省级青少年锦标赛18项次,共获得金牌10枚,银牌24枚,铜牌32枚。积极承办全国少年女子排球(甲组)锦标赛、全国U17女子篮球比赛、《蒙牛城市之间》等10项次国家和省级体育竞赛活动。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取得新进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完成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修编大纲和思路拟制等工作;“资三角”增长极战略规划编制已获批准;12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围绕建设特色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建设“6+3”新机制,着力打造“2+3”城市增长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全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全市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8.3平方公里。滨江路北段、仁德东路、三贤公园二期工程、南骏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道路等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其中滨江路北段、仁德东路建设项目已建设完成。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围绕“还沱江清水、建生态资阳”战略目标,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以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及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为重点,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057吨、氨氮69.2吨、二氧化硫207.4吨,首次实现“三下降”。纳入省控的7户工业企业、4户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实现了达标排放。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已划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6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50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沱江资阳段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已达6个,面积1.7万公顷;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面积4.5万公顷。 十一、人口与就业 人口略有增加。据户籍统计:200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3.0‰,比上年上升0.8个千分点;死亡率7.8‰,上升2.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2‰,下降1.6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97.2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23.3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9.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积极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全年共为7048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共组织再就业培训8272人,其中免费培训失地农民2300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408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8327人,帮助187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农村劳务输出进一步扩大。通过不断加大对实用技能培训力度,农民工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劳务输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47.6万人,增加5.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6.4亿元,增长17.5%。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19元,比上年增加1933元,增长18.1%;人均消费性支出9511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41元,比上年增加595元,增长15.5%;人均消费支出2834元,比上年增长17.2%。受粮、油、肉等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3%,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1.6%,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1.0亿元,比年初增加73.4亿元,增长27.4%。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74.7亿元,比年初增长27.6%;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66.3亿元,比年初增长27.4%。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为10.5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1.4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2.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25.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人数5300人。全年完成廉租住房建设826套,面积4.2万平方米;完成经济适用房300套,面积1.9万平方米;新增住房租赁补贴2079户。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国有福利机构新增床位数150张,新建、改扩建中心敬老院15所,新增床位135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26%,五保供养标准由原来的100元/月提高到120元/月。实施百姓安居行动,帮助1338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和受灾群众新建住房。不断提高医疗救助力度,累计救助农村对象16.7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93元;累计救助城市对象3.5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86元。城市低保保障标准达到180元/月,农村低保累计人均补差达到41元/月。继续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1630名;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年为白内障患者作复明手术1280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