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8 资阳市统计局

资阳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资阳调查队

(2009年2月)

2008年,资阳市委、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动员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双提双增”中心任务,强力推进“两强立市、三千工程、四大突破”,科学应对雨雪冰冻、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质量较好、结构向好、民生改善、后劲较足”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2008年资阳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为近10年来仅次于2007年的较高水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1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1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70.6%、23.3%。人均GDP迈上万元新台阶,达到11068元。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2008年,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工业占GDP比重达到42%,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8.4∶45.9∶25.7。其中,第一、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下降1.1、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第一产业63.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135.0亿元,增长26.5%;第三产业62.2亿元,增长14.1%。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5.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8年,全市农村工作以“农业建基地、农村建新村和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市”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77.2亿元,比上年增长6.7%;林业产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牧业产值1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渔业产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4.0%。

种植业实现增产。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5.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5万公顷,增长0.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4.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万公顷,增长0.7%;油料作物面积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8万公顷,增长10.2%。全年粮食总产量228.3万吨,比上年增加13.7万吨,增长6.4%。其中,稻谷产量68.8万吨,增长18.7%;玉米产量60.5万吨,增长9.4%;红苕产量35.1万吨,减少5.8万吨,下降14.2%。油料产量20.0万吨,增加3.1万吨,增长18.2%。蔬菜产量156.0万吨,增加0.8万吨,同比增长0.5%。

养殖业平稳发展。不断完善“六方合作+保险”运行机制和“三级良繁+合作社”生产体系,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出栏生猪652.2万头,比上年增长5.2%;山羊332.1万只,比上年增长2.8%;小家禽4131.8万只,比上年增长4.3%;兔530.9万只,比上年增长1.2%。全年肉类总产量63.7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全年水产品产量10.3万吨,比上年增长7.8%。

林业生产持续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457公顷,其中荒山造林667公顷,天保封育8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4%。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6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87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30公顷,整治病险水库30座,新建微型水利29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6.2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紧紧围绕建设四川工业强市目标,坚持“一体两翼、双轮驱动”,强力推进“千百亿工程”,着力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品牌、做活园区,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为467户,比上年增加89户。其中,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和建材五大支柱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0户,比上年增加38户。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58户,比上年增加59户。其中,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达到8户,产值上40亿元的企业2户。

五大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年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和建材五大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0.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3.5%,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80.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3个百分点。其中,造车和食品两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均突破50亿元,分别达到58.1亿元和5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7%和30.0%;医药、纺织、建材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22.3亿元、20.5亿元、2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3%、29.9%、40.5%。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积极创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机车产业园、南骏汽车产业园、食品医药产业园、橡胶轮胎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全市十大工业园区(工业发展集中区)已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1户,比年初增加24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5.8%,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在21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18种产品增长,增长面达85.7%,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其中,发电量增长33.6%,铁路机车增长9.5%,改装汽车增长17.0%,氮肥增长24.8%,鲜冷冻肉增长8.8%,中成药增长16.9%,纱增长36.7%,丝增长47.6%,人造板增长243.3%,水泥增长33.0%。

工业经济效益向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7.4点,比上年提高59.3个点。总资产贡献率为26.1%,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4.4次,比上年加快0.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0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8万元/人。

品牌战略取得成效。全年新增“征峰”、“禾邦”、“临江寺”、“宝莲”等4件中国驰名商标,“南骏”、“天府”、“双峡王”、“杰特”等4件四川省著名商标;“超迪”牌洗衣机进入中国名牌评价目录,特丽达、海大商标进入创中国驰名商标公示。年末,全市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6件、四川名牌26个、四川著名商标26件。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5%。全市四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93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2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5.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