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8 巴中市统计局

(二00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认真按照省委“两个加快”的要求,积极落实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重大发展战略,拼抢机遇,务实创新,努力克服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实现GDP213.95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9.23亿元、51.19亿元和73.54亿元,分别增长4.5%、25.3%和12.5%,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2.2%、29.3%、28.5%。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6806元,同比增加1174元。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财税增收、企业增效。完成国税税收收入3.68亿元,完成地税税收收入4.78亿元,分别增长25.3%和30.3%,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达到4.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47亿元,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69.1%。

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在农业增产、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上涨因素作用下,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6:22.8:35.6变化为41.7:23.9:34.4。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支撑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年末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6.22万人、注册资金达到20.50亿元,全年上缴税金5.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1.84亿元,增长13.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2.3%,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2.9%;其中: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达到38.56亿元、35.37亿元、37.91亿元,分别增长7.1%、20.6%和11.9%,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的民营经济份额分别为43.2%、69.1%、51.6%。

全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49起,比上年下降39.0%;死亡163人,比上年增长23.5%;直接经济损失322.9万元,比上年增长34.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76人,同比上升1.3%。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扎实开展惠民行动,努力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安,社会更加和谐稳定。通过对我市城乡居民“社会治安环境安全感”的问卷调查,有78.5%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很安全”,有21.5%的调查对象认为“安全或基本安全”;有87.3%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治安较上年“明显好转”。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历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态势。1-5月一路上升,5月达到最大值,当月同比为9.3%、累比为9.6%;6月出现拐点,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为2.7%、累比为5.4%,其中:食品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13.0%、6.2%、23.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差,构建区域交通枢纽和水利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缺乏,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财力薄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贫困人口较多,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二、农业

通过落实惠农政策,加快产业发展,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1.14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47.87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4.62亿元,增长4.4%,畜牧业产值90.23亿元,增长4.7%;渔业产值6.26亿元,增长7.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6亿元,增长5.4%。

种植业结构有效调整。粮食总播面中优质粮食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油菜总播面中优质油菜所占比重达到71.6%。粮油单产水平提高,粮油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168.88万吨,增产4.7%,其中:小麦31.89万吨,增产1.5%;稻谷50.17万吨,增产3.1%;玉米 50.23万吨,增产9.3%;豆类2.95万吨,增产2.6%;薯类33.15万吨,增产3.9%。油料产量达到11.42万吨,增产6.5%,其中:油菜籽10.03万吨,增产7.0%;花生1.29万吨,增产3.6%。

林业成片造林17.50万亩,累计退耕还林52.60万亩,全年兑现退耕还林资金10765万元。

畜牧产业全面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8.1%提高到59.7%,成为整个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肉类总产量达到42.79万吨,增长5.5%。出栏生猪499.11万头,增长5.3% ;出栏肉用牛30.40万头,增长6.7 %;出栏羊103.68万只,增长5.4%;出栏家禽1456.07万只,增长8.4%;年末生猪存栏322.15万头、牛存栏50.81万头、羊存栏 73.60万只,分别增长2.9%、5.1%、2.1%。

水产品产量达到4.22万吨,增长7.9%。年末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5.89万亩,增长10.5%。

扶贫工作有力推进。全面实施了新村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助残扶贫、科技扶贫等扶贫工程,投入财政性扶贫资金9540万元,对72个重点贫困村进行了扶持建设,搬迁农户708户,建培训基地13个、培训人员4865人、安置就业4639人。解决了9.20万贫困人口脱贫,年末贫困人口减少到38.34万人。

劳务开发成效显著。转移和输出劳动力111.50万人,增长4.7%;实现劳务收入51.80亿元,增长19.9%。

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加强,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89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劳动工日1972万个,共动工各类水利工程12563处,完工12186处,新增蓄水能力520万立方米,解决了14.61万人的饮水困难,自来水通村率达到20.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38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10.20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3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8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1.91万千瓦,增长4.4%;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26.05万千瓦,增长4.8%。农村用电量达到1.86亿千瓦时,增长3.9%,用电通村率达到100.0%。

三、工业与建筑业

全社会工业实现增加值28.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工业占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10.7%,对GDP的贡献率达1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92亿元,增长28.9%。

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29.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28亿元,增长27.0%。

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长28.0%、集体企业增长47.0%;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增加值15.98亿元,增长26.0%;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23.60亿元,增长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