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8 资阳市统计局

2005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战略,全力以赴战胜”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2.8亿元,增长27.8%;第三产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7%、67.7%和19.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34.7:36.4:28.9,与上年比较,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分别下降2.9、1.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类型总体上呈现为”二、一、三“型。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4.3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53.9亿元,增长34.1%;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0.2%。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7%。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以”十条龙“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围绕生猪、山羊、柠檬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基地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建设步伐,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59.6亿元,增长2.9%;林业产值2.7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79.4亿元,增长11.5%;渔业产值7.6亿元,增长10.8%。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0.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万公顷,增长2.3%;油料播种面积9.1万公顷,下降0.03万公顷,下降0.3%。其中,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种植优质水稻8.4万公顷,增加0.3万公顷,增长3.4%;优质大豆1.1万公顷,增加0.1万公顷,增长6.5%;优质油菜籽5.0万公顷,增加0.02万公顷,增长0.4%。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2005年全市粮食产量234.8万吨,比上年增产9.6万吨,增长4.3%;油料产量19.7万吨,增长3.5%;蔬菜产量127.4万吨,增长3.2%;水果产量39.1万吨,增长9.4%;药材产量1.2万吨,增长17.8%;甘蔗产量4.3万吨,下降21.8%;棉花产量0.4万吨,下降16.6%。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继续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狠抓畜禽疫情防控,全面推进”千万工程“提质转型,畜牧业良种繁育及防疫体系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出栏生猪603.5万头,比上年增长13.5%;羊342.1万只,增长4.9%;小家禽5619.9万只,增长13.7%;兔631.0万只,增长9.3%。全年肉类总产量64.5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猪肉产量48.0万吨,增长13.4%;羊肉产量5.2万吨,增长4.7%。全年水产品产量8.3万吨,比上年增长9.0%。

林业发展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继续加速生态城市建设,加大了城区周边绿化力度。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140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2667公顷。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巩固,已有23.5万公顷森林资源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森林病虫害防治率95%以上,森林火灾损失率0.079‰。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新建各类水利工程31处,新增蓄引提水量15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5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9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82公顷,整治病险水库158座。新建集中供水站12处,解决了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红层找水打井4.4万口,解决了15.4万人的饮水困难。至年末,全市有水利工程3.4万处,蓄引提水总量14.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7万公顷,已建成20个万亩以上灌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11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做大规模,提升效益,增强工业对经济的带动能力,突出产业支撑,着力发展造车、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把纺织丝绸业培育成为我市第四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7%,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5.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5.9亿元,同比增长39.1%。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增多。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上年末的207户发展到292户,净增85户。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41户,较上年增加14户,其中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3户。三是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全市30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9%。四是支柱产业拉动力强劲。全市造车、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44.9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62.0%。其中,车产业增加值24.0亿元,增长28.3%;食品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69.5%;医药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68.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统计的2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18种产品增长,增长面达90%。其中:服装增长2.7倍,鲜冷藏冻肉增长77.7%,轮胎外胎增长44.9%,丝制品增长58.3%,水泥增长43.9%,减速电机增长28.8%,氮肥增长24.1%,中成药增长20.6%,纱增长18.3%,布增长6.5%。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利润总额4.9亿元,增长1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46.7点,比上年提高17.7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5.0%,比上年提高25.0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6次,比上年加快0.3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市有四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93个,2005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