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8 资阳市统计局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加大了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2005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6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1项,市级36项。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申报,我市的荣武机具厂、大千药业公司被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9户。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新发展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1户,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户,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达76户。全年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44.5万人次,专利申请177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继续开展了出版物市场、音像制品、教育用书、网吧、娱乐场所等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秩序。坚持不懈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京龙杯“声乐大赛、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音乐会、”闹元宵“焰火文艺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世纪广场、车城广场和各社区广场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2处国家级和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市、县、乡、村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59.3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巩固发展,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卫星接受小片联网,切实解决了偏远山区及相对分散居住人民群众的收听、收看困难。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市县数字电视联网,发展数字电视用户4500多户。改造升级城区光纤主干网,地埋光纤50公里,城区有线光纤全部实现了地埋。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在抗击”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中,坚持科学防治,千方百计救治病人,确保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292.1万人。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33个,床位6556张,卫生技术人员772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举办了市级各项体育比赛活动23项次。组队参加全国比赛7项次,获得金牌11枚,银牌5枚,铜牌2枚;参加省级比赛6项次,获得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4枚,一等奖和优秀奖各1个。学校体育稳步发展,组队参加四川省青少年田径比赛,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22枚,铜牌25枚。我市排球运动员唐成、赛艇运动员陈鑫正式选调进入国家青年队。体育彩票销售量呈上升趋势,全年销售2000万元。体育场馆建设进程加快,已进入钢网架结构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将于2006年2月底竣工。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强力推进以”723“工程为重点的城市片区、跨江大桥和城市道路建设,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吸纳聚集能力。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规范城市管理,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9亿元,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面积28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7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2.2公里,铺设燃气管道26公里。垃圾处理厂已全面竣工并投入试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完工。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全市继续加强了工业污染治理、城镇污染处理、沱江河及其流域的综合治理,沱江出境断面水质有明显好转,达标月份增加到10个月。城区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达标率达到77.2%。饮用水源水质明显好转,水葫芦蔓延泛滥的状况得到基本治理。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估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执行率达96.6%。全市”三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保护面积达275.3平方公里,已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十一、人口与就业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据市公安局统计: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0.0‰,比上年上升1.1个千分点;死亡率5.6‰,下降0.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4‰,上升2.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88.9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等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共组织再就业培训9612人,其中免费培训失地农民148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8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74人,帮助603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62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

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246.3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增长1.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3.0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下降0.8%。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1元,比上年增长7.4%;人均消费性支出6287元,比上年下降0.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89元,比上年增加308元,增长11.5%,其中工资性增收218元,增长23.7%,家庭经营增收63元,增长3.8%;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990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2%,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3.9亿元,比年初增加26.1亿元,增长14.7%,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9.1亿元,比年初增长10.5%,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64.8亿元,比年初增长15.7%。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两个确保“(确保了4.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和”三条保障线“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城镇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6.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6万人。6.3万名城镇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3.1万名农村五保老人纳入了保障范围。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及敬老院214个,床位3191张,各类在院人员2621人。城镇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43个,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92个。全面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3.9万人(次)得到救助。在全省率先开展”五保定居点建设“工程,新建定居点52个,解决了521户五保老人的住房问题。继续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全年安置残疾人就业1119名;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年为白内障患者作复明手术127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