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资阳市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市把”项目带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突出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基本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四大重点“,认真抓项目生成、建设、服务”三个关键“,落实项目领导联系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业主负责制”三项制度“,形成了新项目不断涌现、引进项目加快建设、建成项目效益显现的良好局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城镇投资55.3亿元,增长37.6%。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0.0亿元,增长23.1%;房地产开发投资9.7亿元,增长65.2%;更新改造投资14.5亿元,增长61.9%。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0亿元,比上年增长50.7%;第二产业投资21.1亿元,增长61.4%;第三产业投资31.2亿元,增长24.1%。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增多。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429个,比上年增加111个。其中,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14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9.9%,新增固定资产23.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1.7%。东方乐渝纺织有限公司技改扩建项目、临江寺豆瓣有限公司5万吨酱油自动化生产线、资阳内燃机车厂径向转向架国产化研制、禾邦制药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及制药GMP生产线、市级机关办公房及服务中心等已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南竣汽车工业园、市一医院迁扩建工程、毗河供水工程、国道321改造、”两湖一山“旅游开发项目、资阳城区防洪工程、九曲河综合治理、四海公司年产1万吨中西式熟肉食品生产线等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受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等因素影响,全年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城市市场(含县城)增长15.1%,农村市场增长14.2%;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71.6亿元,增长14.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14.6亿元,增长15.6%。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汽车、建筑装潢材料等消费继续保持旺销势头。

外贸转口增加,自营出口下降。2005年全市外贸调供总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69.3%,纺织品类增长83.7%,轻工类增长45.6%,丝织品类增长3.1%,服装类下降26.7%。企业自营出口创汇受”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等影响,全年实现52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6%,其中四海公司出口创汇下降34.2%。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市继续推行”资源招商“、”园区招商“、”以企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办法,进一步突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招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抓好”最后一公里“服务。全年共签约引进国内项目459个,协议引进资金额41.6亿元,到位引资额3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第一产业到位资金4.6亿元;第二产业到位资金20.5亿元;第三产业到位资金9.6亿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695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45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加快。2005年完成县通乡油路、水泥路建设114公里,通村公路”通达工程“完成617公里,全市新增11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建成乡镇客运站8个,完成渡改桥4座,整治危桥7座,国道321线雁江段改建基本完工。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626公里,其中四级以上等级路1902公里。国道好路率80.6%,县道好路率63.1%。

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量516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6956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3%、9.8%;公路货运量2437万吨,货运周转量13081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9%、10.0%。

邮政业稳步发展。邮储、函件、报刊发展、集邮等传统业务稳步发展,速递业务健康发展,物流业务迅速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6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通讯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新增光缆3670芯公里,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5.6万门。解决了539个未通电话行政村的移动通信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了95%以上的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解决了2760多个村的通信问题,”村通“覆盖率达98%以上。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8.5万户,比上年增长20.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5.5万户,增长29.9%;年末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达到5.8万户,增长18.8%。全年电信业务总量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

旅游业发展加快。通过举办”资阳人游资阳“暨”资阳市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四川红色旅游北京宣传周“资阳宣传周、隆重庆祝”9.27“世界旅游日暨”绿色资阳游“等系列宣传促销活动,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宣传。陈毅故居已被列入全国100个、全省20个红色旅游经典旅游景区之一。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0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5亿元,增长26.5%;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人次,增长2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8.5万美元,增长26.3%。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全市积极构建新型的银、政、企互动关系,深入推进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金融机构增大信贷投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40.8亿元,比年初增加2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1.4亿元,比年初增加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82.8亿元,比年初增加7.0亿元,中长期贷款17.7亿元,比年初增加2.5亿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年底全市已有人保、人寿、太保、泰康、平安等多家保险公司在资阳开拓保险业务。全年保费总收入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赔款及给付1.0亿元,增长7.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重点高中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加大,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成效良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启动。2005年全市有小学1422所,专任教师13363人,招生4.9万人,在校小学生31.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7.4%;有普通中学333所,专任教师14288人,招生5.1万人,在校学生26.1万人,初中入学率98.5%。共有1.6万人被省内外高校录取,录取率为74%。新创建省级校风示范学校4所,市级校风示范学校9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有6.7万名贫困生免费得到了教科书,有6.0万名贫困生免除了”一费制“收费中的杂费,有4125名贫困生得到寄宿生活费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