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资阳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资阳调查队 2008年2月22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四川工业强市、现代畜牧经济强市,大力推进工业、畜牧业、投资“三千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双双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10.4、10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2.5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71.7%、23.8%。人均GDP迈上8000元新台阶,达到8818元。 产业结构继续向好。2007年,全市经济的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9.4%,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下降0.9、1.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49.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98.4亿元,增长30.2%;第三产业51.1亿元,增长14.7%。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0%,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7年,农村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66.7亿元,增长3.3%;林业产值3.0亿元,增长6.5%;牧业产值115.9亿元,增长4.8%;渔业产值9.5亿元,增长8.9%。 种植业结构继续小幅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3万公顷,下降2.6%。其中,优质小麦面积4.3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优质水稻7.0万公顷,下降17.1%;优质玉米6.9万公顷,增长4.6%;优质油菜籽5.3万公顷,增长7.2%。 种植业实现恢复性增产。全年粮食产量218.3万吨,比上年增产7.5万吨,增长3.6%。其中,小春粮食产量51.4万吨,大春粮食产量166.9万吨。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多数较上年有所增长,其中油料产量16.9万吨,增长2.4%;甘蔗产量2.8万吨,增长5.2%;蔬菜产量144.1万吨,增长3.1%;水果产量40.1万吨,增长10.7%;药材产量0.8万吨,下降31.9%。 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市围绕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市,以“千万工程”为载体,以生猪“三级良繁”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六方合作+保险”提质扩面,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出栏生猪710.3万头,比上年增长6.0%;山羊370.9万只,增长4.4%;小家禽6638.4万只,增长9.5%;兔679.4万只,增长6.6%。全年肉类总产量75.1万吨,比上年增长6.2%。全年水产品产量9.5万吨,比上年增长6.7%。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4307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2333公顷。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巩固,全年完成天然林资源管护16.3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1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5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6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21座。至年末,全市有万亩以上灌区19个,水利工程3.4万处,蓄引提水总量14.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0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130.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强力推进毗河供水工程,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已通过专家组评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紧紧围绕建设四川工业强市,大力推进工业“千百亿工程”,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企业品牌和信用建设,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2007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不断增多,2007年末已达394户。其中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和建材五大支柱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72户。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99户,比上年增加31户,其中总产值上5亿元的企业14户。 五大产业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和建材五大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5.6%。其中,车产业增加值45.5亿元,增长21.1%;食品工业增加值32.3亿元,增长32.2%;医药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29.7%;纺织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41.6%;建材工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59.4%。 工业建园区成效明显。十大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已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户,实现增加值89.3亿元,增长34.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2.1%。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纳入统计的21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15种产品增长,增长面达71.4%,部分产品增速超过40%。其中,人造板增长215.9%,氮肥增长90.4%,丝增长56.6%,塑料制品增长52.2%,轮胎外胎增长48.1%,配混合饲料增长45.1%,改装汽车增长41.4%,丝织品增长30.1%,水泥增长28.0%,中成药增长23.6%,服装增长21.4%。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其中,利润总额10.6亿元,增长55.4%。企业亏损面8.4%,亏损额1.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两百点,达到208.5,比上年提高43.6个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60.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5次,比上年加快0.2次。 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全年新创国家级品牌5项、省级品牌16项,为建市以来创建品牌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四海集团的“蜀娇”牌鲜冻分割肉、若男食品的“若男”牌系列挂面被国家质监总局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光农化的“国光”牌产品及四海集团的“蜀娇”牌产品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年末,全市国家免检产品达到4个、中华老字号1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6个、四川著名商标22件。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市四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88个,2007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4.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