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14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1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户,年末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5户。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发展5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户省级创新型培育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4户,年末民营科技企业达到83户。科普工作进一步深化,全年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67万人次,组织实施重点校市合作项目64个,专利申请量完成185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基层公共文化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年新建农村书社和农家书屋60个,组织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20余次,放映电影1.2万场。文艺创作不断繁荣,新创作(编排)各类文艺作品(节目)40余件,其中有3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8件在省级刊物发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魅力资阳?绿色沱江”大型演唱会、纪念建军80周年文艺演出和“闹元宵大型焰火文艺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扫黄打非”专项治理持续开展,新闻出版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5个、省级12个。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2万户,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60.6万户,入户率40.4%,有效覆盖率98.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巩固,新建和恢复行政村通广播534个。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平稳推进。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356.7万人,参合率84.2%。年末,全市有医院17个,妇幼保健院(所)5个,乡镇卫生院177个,个体诊所567个,村卫生室4143个,床位6648张,执业医师3451人,注册护士174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热潮涌动,竞技体育不断进步。全年承办全国男子排球联赛四川主场比赛7场次,全国女排大奖赛8场次,四川省“城市杯”男子篮球赛7场次;举办市级各项体育比赛活动24项次;组队参加全国比赛3项次,获得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1枚;组队参加省级比赛15项次,获得金牌25枚,银牌28枚,铜牌21枚。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以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以城市道路建设为重点,配套推进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加强违法建筑专项治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年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面积41.5万平方米,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1.5平方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厂投入运行。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验收,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围绕“还沱江一江清水,建生态资阳”战略目标,以“污染减排、三个整治一个确保”为重点,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市控12户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如期达标,沱江出境断面水质达Ⅲ类标准。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取缔了一级保护区排污口9个,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0%。积极开展水葫芦综合治理,水葫芦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的综合整治目标。继续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估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08.8平方公里;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面积445.6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与就业 人口略有增加。据公安的户籍统计:2007年全市出生人口6.1万人,人口出生率12.2‰,比上年上升1.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7万人,死亡率5.4‰,下降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8‰,上升1.8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93.2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全市常住人口有所减少,2007年末421.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27.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积极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全年共为11086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共组织再就业培训9799人,其中免费培训失地农民3117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65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221人,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000人,帮助366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年末,城乡从业人员257.6万人,比上年增加4.2万人,增长1.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3.5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增长1.6%。 农村劳务输出进一步扩大。通过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农民工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劳务输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42.4万人,增加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3.6亿元,增长12.5%。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86元,比上年增加1892元,增长21.5%;人均消费性支出8512元,比上年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46元,比上年增加577元,增长17.6%;人均消费支出2419元,比上年增长10.4%。受猪肉、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达到4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60.5%。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7.5亿元,比年初增加32.7亿元,增长13.9%,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58.5亿元,比年初增长22.4%;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09.0亿元,比年初增长11.7%。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1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9.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万人。7.0万名城镇居民和9.4万名农村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3.3万名农村五保老人纳入了保障范围,1818户家庭得到廉租住房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