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7年,全市不断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投资“千亿工程”为突破口,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全面落实项目矩阵式管理机制,呈现出新项目不断涌现,在建设项目不断加快,竣工项目效应显现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国有经济投资36.9亿元,增长25.6%。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50.6亿元,增长28.2%;更新改造投资26.9亿元,增长40.6%;房地产开发投资20.0亿元,增长52.3%。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8.7亿元,增长48.2%,占全社会投资的15.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42.6亿元,增长39.0%,占全社会投资的34.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63.9亿元,增长20.9%,占全社会投资的50.9%。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完成42.6亿元,增长39.0%,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34.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建材工业五大产业完成投资35.5亿元。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593个,比上年增加22个。其中,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8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4.6%;新增固定资产63.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81.6%。金德管业集团西南生产基地新型管业生产线、四川顺达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年产5万立方米中纤板项目、资阳市鸿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再生资源生产资料市场建设等已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南骏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四川聚之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万吨红薯深加工项目及资阳市钢管厂技改项目等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在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的带动下,全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城市市场(含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4亿元,增长18.9%;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1.1亿元,增长16.2%。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16.7%;餐饮业零售额21.3亿元,增长21.3%。从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64.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4.4%,通讯器材类增长47.6%,汽车类增长27.6%。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市积极围绕优势产业,着力培植重点出口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07年,全市外贸自营出口创汇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1470万美元,增长23.9%。其中,冻猪肉、机车、轮胎三类产品出口达到6254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5%。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依托“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两大品牌,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精心组织参加第八届西博会和第四届珠洽会,积极主动赴沿海各地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共新签约引进国内项目422个,协议引进资金额130.2亿元,履约项目713个,到位国内资金额105.9亿元,比上年增长60.6%。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10.3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28.8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年改建通乡公路162公里,完成通村公路766公里,新建泥碎路228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乡乡通油路(水泥路)”目标。新建乡镇客运站14个,双向港湾式招呼站12个,“路站运一体化”示范线2条,“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线1条,完成渡改人行桥4座。内遂高速公路项目招商成功,成安渝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成简、资眉高速公路已纳入《四川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535公里,其中四级以上等级路4703公里。国、省道公路好路率达到80.0%,县道好路率达到70.0%。 交通运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127.5万人次、货运量3069.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1%、5.8%;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23.0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6.7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2%、5.3%。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全年邮电业务收入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56.1万户,比上年增长2.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9.1万户,增长25.1%;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达到8.3万户,增长14.5%。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加快建设“两湖一山”国际型休闲度假旅游区,着力打造安岳石刻、韩国“普州太后”许黄玉故里国际旅游区,精心塑造陈毅故居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接待国内游客604.5万人次,增长25.6%,国内旅游收入31.2亿元,增长22.5%;接待入境游客3.1万人次,外汇收入1024.5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5.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4.2亿元,增长45.4%,对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投入继续加大。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较快。全市围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信用建设年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新投融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贷款服务,信贷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9.8亿元,比年初增长18.8%;各项贷款余额135.7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 保险、证券加快发展。全市保险机构已发展到17家,设置各类保险产品达到60多种,初步形成了各类保险主体共同参与、寿险财险良性竞争发展的市场格局。全年保费收入达到9.0亿元,其中财险收入2.4亿元,寿险收入6.6亿元;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1.9亿元,比上年增长57.6%。证券业改革稳步推进,市场融资功能有所提升,居民股票账户开户数达1.4万户,交易量117.2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两基”进一步巩固。全市有小学1334所,专任教师13625人,在校小学生32.4万人;有普通中学326所,专任教师14094人,在校学生24.1万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本科批次上线率名列全省第一,共有1.8万人被省内外高校录取,录取率为71.8%。“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6.7万名贫困生免费得到了教科书,有4.5万名贫困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已建“留守学生之家”28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