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8 巴中市统计局

巴中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

二00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2007年,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实施“构建大交通、培育大产业、争取大政策、促进大和谐”的发展战略,把握关键环节,奋力开拓进取,战胜各类困难,开创新的局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加快增长。全年实现GDP176.12亿元,同比增长12.0%,增速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比2005年加快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3.28亿元、40.11亿元和62.73亿元,分别增长5.3%、24.8%和12.3%,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0.4%、31.6%、27.9%。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5632元,同比增加927元。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财税增收、企业增效。全年完成国税税收收入2.94亿元,完成地税税收收入3.67亿元,分别增长17.8%和26.8%,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达到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2亿元,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5.3%。

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在农业增产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上涨的双重因素的作用下,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5:21.1:37.4变化为41.6:22.8:35.6。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支撑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年末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6.90万人、注册资金达到22.2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1%和19.5%;全年上缴税金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56.6%。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1.83亿元,增长14.5%,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2.1%,提高1.7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6%;其中: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达到31.29亿元、28.61亿元、31.93亿元,分别增长5.9%、29.4%和15.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的民营经济份额分别为42.7%、71.3%、50.9%。

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407起、死亡132人,分别比上年减少1起、6人。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75人,下降20.2%。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扎实开展惠民行动,努力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安,社会更加和谐稳定。通过对我市城乡居民“社会治安环境安全感”的问卷调查,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很安全”,有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或基本安全”,而认为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不太安全或不安全”的调查对象为零。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价涨幅过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是拉动物价涨幅攀高的主要因素;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2%。同时,基础设施差,瓶颈制约仍然突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缺乏,产业层次低,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公益事业投入不足;贫困人口多,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改革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 业

尽管6、7月份巴中遭受了罕见的特大暴雨洪灾袭击,造成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损毁,农房、医院、学校跨塌,农牧业损失严重,但通过采取有力的生产自救措施,加之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的拉动,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3.57亿元,同比增长 6.0%。其中:农业产值40.83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 4.06 亿元,增长4.4 %;畜牧业产值71.83亿元,增长6.8 %;渔业产值4.92 亿元,增长9.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3亿元,增长5.8%。

种植业结构有效调整,粮食总播面中优质粮食所占比重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油菜籽总播面中优质油菜籽所占比重达到81.1%,粮油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实现恢复性增产,油料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4.14万吨,增产5.5 %,其中:小麦31.42  万吨,增产2.0 %;稻谷50.66万吨,增产15.5%;玉米45.97万吨,增产0.9 %;豆类2.88万吨,增产0.7%;薯类32.69万吨,增产2.3%。油料产量达到10.72万吨,增产3.9%,其中:油菜籽9.38万吨,增产3.5%;花生1.25万吨,增产6.4%。

林业生产进一步加强,全年成片造林13.71万亩,累计退耕还林52.60万亩,全年兑现退耕还林还草资金12153万元。

畜牧产业全面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4.7%提高到58.1%,成为整个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撑。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1.15万吨,增长6.4 %。全年出栏生猪543.03万头,增长4.7 % ;出栏肉用牛33.94万头,增长7.7%;出栏羊135.41万只,增长4.0%;出栏家禽2996.81万只,增长8.1 %;年末生猪存栏333.04万头、牛存栏74.78万头、羊存栏99.16 万只,分别增长2.4 %、0.9 %、1.9%。

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末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8.99万亩,增长8.6%;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5.22万吨,增长10.0%。

扶贫工作有力推进。全面实施了新村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助残扶贫、科技扶贫等扶贫工程,全年无偿投入扶贫资金9223万元,对76 个重点贫困村进行了扶持建设,搬迁农户341户,建培训基地19个、培训人员4875人、安置就业4857人。全年解决了2.11万绝对贫困人口和6.3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年末贫困人口减少到47.54 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5.06 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到32.48万人。

劳务开发成效显著,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全年转移和输出劳动力106.50万人,增长4.1 %;实现劳务收入43.20 亿元,增长11.9%,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7.9%,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29.3%。

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加强,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45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劳动工日1982万个,当年共动工各类水利工程12850 处,完工12850     处,新增蓄水能力452万立方米,解决了18.95万人的饮水困难,自来水通村率达到29.1%。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10.0 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0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6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23万千瓦,增长9.1%;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24.85万千瓦,增长5.8 %。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1.79 亿千瓦时,增长5.3%,电通村率达到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