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8 巴中市统计局

八、教育与科技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年末有幼儿园150所,入园幼儿5.63万人,在园幼儿7.35万人,离园幼儿6.63万人,幼儿入园率达到75.0%。有特殊教育学校4所,招收新生172人,在校学生911人,毕业学生68人。

年末有普通小学266所、村校及教学点2142个,招收新生6.58万人,在校学生41.56万人,毕业学生7.08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达到99.5%,小学辍学率下降到0.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小学五年巩固率达到97.5%。

年末有普通初中学校166所,招收新生7.11万人,在校学生19.43万人,毕业学生5.41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达到99.0%,初中辍学率为2.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2.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6.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7%。

年末有普通高中学校35所,招收新生2.15万人,在校学生6.07万人,毕业学生1.8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9.0%,高中辍学率为5.5%,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8.0%。

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年末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5所,招收新生1.85万人,在校学生3.83万人,毕业学生0.98万人。有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509个、教学班(点)762个,注册学生7.61万人,结业学生7.53万人。

民办教育有序发展。年末有各类民办学校245所,其中:幼儿园 147所,入园幼儿1.37万人,在园幼儿2.17万人,离园幼儿1.28万人;普通小学59所、教学点16个,招收新生2453人,在校学生1.45万人,毕业学生2950人;普通初中17所,招收新生2674人,在校学生7491人,毕业学生1440人;普通高中2所,招收新生1745人,在校学生4765人,毕业学生122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9所,招收新生7552人,在校学生1.68万人,毕业学生5309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个、教学班(点)14个,注册学生468人,结业学生468人。

科技事业深入推进。全年发展科技创新企业21家、乡村科技信息服务站74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48人,建科技专家大院14个。全年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07项,取得科技成果46项,科技成果转化59项。申请专利55件,授权专利45件,实施专利82件。

九、环境管理与资源保护

全年72户重点监测单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0%、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2.6%、粉尘排放达标率为91.0%、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7.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8.2%。全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0%,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10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0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6.2分贝,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类别为Ⅲ类。

资源节约与保护得到加强,万元GDP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9.0%。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53.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十、卫生、文化与体育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安全应急能力提高。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323个、床位5258张、卫生技术人员5987人,其中:执业医师3152人、执业助理医师2198人、注册护士1110人、药剂人员380人、检验人员242人。全年门诊诊疗528.30万人次,住院诊疗入院9.81万人、出院9.60万人,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达到73.2%和85.7%。

年末有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11个、总人员数822人,其中:执业医师272人、执业助理医师174人、 注册护士71人、药剂人员161人、检验人员9人,全年诊疗198.56万人次。

年末有村卫生室2370个、执业(助理)医师1243人、乡村医生3884人、卫生员140人,全年诊疗550.84万人次,孕产妇检查2.60万人次、接生5869人,儿童疫苗接种 39.84万人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实施顺利,农民参合率提高到87.0%。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3.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32.11万户,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30.3%,光纤电视通村率达到67.0%。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37台、彩色电视机125台、摄像机1.2架、组合音响31套、照相机24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3台、影碟机24.7台、照相机0.9部。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样,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会46次,参赛运动员1.50万人次,获省以上各类奖牌2枚。

十一、人口与劳动就业

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383.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76万人、城镇人口97.0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25.3%。人口出生率为7.68‰、死亡率为4.21‰、自然增长率为3.47‰。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从业渠道呈多元化格局。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3.18万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在岗职工12.88万人增长0.2%;城镇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4.89万人,增长3.8%。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2万人。年末实有下岗职工1338人,比年初减少60.0%;实有登记失业人数9920人,比年初减少2.7%,登记失业率与上年的4.2%持平。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194.50万人,比上年增长2.0%。三次产业从业结构比例演变为59.5:13.3:27.2,与上年的60.8:12.2:27.0相比,第一产业从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1.1个、0.2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20元,比上年增长15.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4651元,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2元,增长14.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9.27亿元,比年初净增23.23亿元,增长21.9 %;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381元,增加557元,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6048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204元,增长12.4%。

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帮贫济困投入显著增加。年末实有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0.64万人,发放养老金5.79亿元;医疗保险参保11.59万人,发放基本医疗保险金10013 万元;生育保险参保3.21万人,发放生育保险费72.0万元;工伤保险参保4.94万人,发放工伤保险费540.06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06万人,失业金发放6985人、846.4万元。全年抚恤、补助优抚对象4.82万人,抚恤、补助金额11020.6万元。全年优待优抚对象1.30万户,优待总金额346.8万元。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11万人,保障支出7600.5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90万人,保障线救济费1925.7万元;五保户供养人数1.65万人,五保户救济费2090.6万元。全年城乡医疗救助15.23万人次,医疗救助支出1223.7万元。全年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509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