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增长2.8%。全市具有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的企业有99个,实现利润1.56亿元,增长6.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4.42万平方米,增长17.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49.02万平方米,下降8.4%。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3.5亿元,增长15.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7.4亿元,增长15.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6亿元,增长7.0%。从销售对象看,市的零售额实现13.5亿元,同比增长11.3%,县的零售额实现23.0亿元,同比增长17.8%;县以下的零售额实现36.9亿元,同比增长16.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74亿元,下降2.5%;集体经济零售额2.84亿元,增长7.2%;股份制及其他经济零售额4.39亿元,增长11.3倍;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64.5亿元,增长17.0%。 对外经济持续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54亿美元,下降26.6%。其中,出口1.24亿美元,增长6.1%;进口0.31万美元,下降67.3%。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9.4亿元,增长20.8%,实际利用外资1839万美元,增长3.8%。 六、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73公里,一级公路为98公里,二级公路达到450公里。全社会客运量5838.1万人,增长8.2%;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5.15万人公里,增长8.5%。全社会货运量1255.7万吨,增长7.5%;全社会货运周转量7.43万吨公里,增长9.2%。 邮政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7018万元,增长6.7%。年末全市邮政局(所)285处,增加3处。全年报纸发行数量3298万份,增长2.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47.36万户,增长18.6%。其中城镇电话用户数23.08万户,增长15.8%;农村电话用户数21.27万户,增长22.7%。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453.83万人次,增长5.3%。旅游收入达到14.21亿元,增长24.5%。其中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64人次,下降50%;旅游外汇收入20.55万美元,下降46.8%。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07亿元,同口径增长27.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8亿元,同口径增长24.6%。地方财政支出25.75亿元,增长12.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92亿元,增长13.2%。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2.03亿元,比年初增加29.72亿元,增长16.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5.63亿元,比年初增加28.05亿元,增长17.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7.89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增长4.4%,其中农业贷款37.41亿元,较年初增加8.31亿元,增长28.6%;中长期贷款33.08亿元,较年初增加0.83亿元,增长2.6%。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45.99亿元,现金支出632.5亿元,货币净回笼13.49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实施国家奶业科技专项和粮食丰产工程,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72项,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申请专利167件。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有小学229所,中学280所,普通高校2所。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13.56%(毛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占7—11岁年龄组人口总数的比重)。在校学生总数52万人,其中小学学生总数25万人,普通中学学生数2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共有在校生3.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3021人。全年全市初中升学率达76%,高中招生数2.24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75%。本科上线6452人,上线率达36.35%,居全省第2位。全市专任教师总数24592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数1183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0533人。 文化事业发展良好。全市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5个,有文化广场21个,阵地面积25万平方米。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东坡文化艺术节暨眉山建市五周年《激情广场》“走进中国诗书城—眉山”大型文艺演出,洪雅台会、青神竹龙参加四川省第三届旅发大会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分别获金奖、银奖。 体育事业全面进步。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和完善。全市共有体育馆4个,训练馆6个,羽毛球训练馆1个,400米标准田径场6个,网球场2个,老年活动中心17个,门球场47个。竞技体育长足发展。全市有竞技体育培训项目16个,参训学生达1000人,国家级、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各1个(举重、羽毛球)。有3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所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万人迎春长跑、球类、棋牌类、健身操(舞)广场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医院卫生院数195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543张,医院卫生技术人员2994人,医生人数(执业医师)1054人,卫生防疫人员333人,医院门诊人次183万人次,医院病床实际占用总床日数56万日。医院病床使用率62%,新生儿死亡率6‰,农村饮水累计受益率99%。全市有市级疾控中心1个,县级疾控中心7个,县级血防站2个。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48.72/10万人。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防控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实现清净无疫目标;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全面推进。 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线电视总用户达30.76万户,其中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73万户,入户率达35.7%。年末全市无线广播电台6座,卫星收转站10座,转播卫星电视节目34套。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完成城市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一期工程、远景楼主体工程、东坡湖堤整治、外滩集会广场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城市交通智能化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东坡大道、眉州大道、三苏大道片区开发步伐加快,市体育馆、会议中心和广电播控中心建设顺利启动。全市竣工商品房面积91.28万平方米。完成眉山城区煤改气5000多户,城市供气、供排水管网改造进展顺利,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全市各县中心城镇和重点小集镇建设顺利推进。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面深化工业污染源整治,全年投入治理资金9700万元,对工业废气不能达标的316户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其中8户纳入省控治理,全年削减主要污染物1.28万吨,岷江、青衣江、球溪河出境段水质平均达到国家三类以上水质标准,眉山城区空气质量达标日占全年天数65%,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