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8 乐山市统计局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继续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工程,狠抓国家、省、市示范高中的创建,加快教育重点工程建设。五通桥中学、乐山一中通过“国家级示范普通中学”评估验收,全面完成市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中的“爱心助学”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任务,全年资助贫困中小学生7.06万人次,资助资金858.44万元,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493个,共消除中小学危房23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7.38万平方米,投资3882万元。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结出累累硕果,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设施明显改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上新台阶,全市建成校园网的学校24所,学校拥有计算机1.24万台,远程教育接收站299座。全市普通小学校点1378个,招收新生42602人,在校学生274345人,7—12周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7%,普通中学250所,招收新生59178人,在校学生162665人,幼儿园224所,在园幼儿26609人,中等 职业学校26所,招收新生5899人,在校学生18297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全年高中阶段招收新生25414人,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6.54%,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在校学生6万多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乐山师范学院在校学生9000人,招收大学生2624人,毕业学生1325人。全市参加高考的学生9194人,本科硬上线3930人,高考上线率为40.03%,在全省居第6位。民办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全市民办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已达5.48万人 ,占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的10%,2003年全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877人,比上年增长了30%,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的44%,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的34.5%。全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8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8万人次,积极开展城镇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共培训在职职工1.24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200人次。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初见成效,科普工作广泛开展 。全年组织实施各类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2项,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5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个,取得新的科技成果32项。全年调解专利纠纷案件5起,新办专利申请87件,获授权项目115个。大力开展横向科技合作,实施合作项目70项,继续开展了与中科院、川农大、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横向科技合作,续签了乐山与川农大“市校科技合作”第二个五年科技合作协议,成立了畜牧、茶叶、兔业、中药材创新转化中心。深化“院地”、“校地”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集中资源优势,推进乐山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新建立了乐山高新区夹江核技术产业园。长仪阀门制造有限公司的《气室差压突发式安全保护阀》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艺创作取得新成绩,以“广场文艺”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乐山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建设已平整地基,市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已完成联网部分的基础工作,规划了20个示范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和1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点,已建成48个文化社区、18个文化广场、兴建15所老年大学。大型川剧《天下第一佛》入围四川省2003-2005年精品剧目。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29.9万册,文化站207个,博物馆6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7.25%,通广播的乡201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7.4%,有线电视入户率34.31%,通电视的乡镇219个。

加大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推动农村卫生工作。加强全市12个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建设和传染病区建设,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45个,其中:医院87个,卫生院242个,门诊部60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卫生监督所3个,健康教育所2个,其他卫生机构13个,各类诊所746个,村卫生室1666个。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卫生人员1405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66人,其他技术人员266人,管理人员635人,工勤人员1064人,诊所1180人,村卫生室2246人,有执业医师3671人,执业助理医师1783人,注册护士2549人。2003年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74人,全市各级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144张,其中,医院6131张,卫生院3503张,妇幼保健院306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64张,全市新生儿死亡率11.55‰,急性传染病发病率178.02 /10万,孕产妇死亡率79.08/10万,重点疾病、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全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假日体育”、“广场体育”有声有色,体育设施日臻完善。全年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共14项,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4项,创建国家级训练基地3个、省级训练基地5个、市级训练基地13个,建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所,市级体育俱乐部5所。有14名运动员输送到省(市)优秀专业队,有5人入选国家青年队进行集训,有15人列入2008年奥运会苗子,建成“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1个,承办射箭、体操等全国比赛8项次。举办市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9项次,参赛人数近2500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十一、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大力治理三江流域水污染。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污染治理项目72个,完成投资2.23亿元,烟尘控制区13个,面积57.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9个,面积48.6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4万公顷,生态示范区1个,面积14.8万公顷。全年废水排放量11070.43万吨, 比上年增加1616万吨,增长17.1%,废气排放总量508.76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5.76亿标立方米,增长17.5%, 固体废物排放量11.42万吨,比上年下降7%。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3.35万吨,比上年增加0.15万吨,废气中的SO2为8.27万吨,增加0.82万吨,烟尘排放量15.96万吨,增加0.82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03万吨,增加0.4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