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7 重庆市统计局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6.78万人,比上年增长4.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5.12万人,比上年增长7.3%;参加失业保险193.01万人,增长2.6%。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4.99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81.28万人,增加5.54万人,增长7.3%;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4.29万人,增加3.0万人。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市辖区土地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6.94万平方公里(含农用耕地3362.93万亩、园地365.73万亩、林地4937.21万亩、牧草地356.14万亩),建设用地5775.45平方公里。

全年水资源总量415.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8.5%。年平均降水量1005.8毫米,减少11.1%。年末5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9.24亿立方米,减少4.41亿立方米。全年有820.39万人口、748.48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7.53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35座、实施抗旱应急打井42000余口。新造绿化林地33.4万亩,三峡库周绿化带2.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2%。

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55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13种,非金属矿产38种,水资源矿产2种)。初步探明各类矿产地800处,其中中小型规模以上的矿床391处。发现金属矿产地408处,非金属矿产476处,煤炭矿产地338处。

全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到287天,比上年增加21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0.074mg/m3、0.047mg/m3和0.111mg/m3,降尘量为7.74吨/平方公里?月,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酸雨频率为52.1%,上升4.9个百分点。“三江”水质均满足Ⅲ类水质要求,58条次级河流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为72.1%,上升5.4个百分点。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381人,比上年下降13.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68人,下降19.6%;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人数为8.49人,下降20.1%;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9.3人,下降32.3%。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458起,造成1424人死亡、12281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42.69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0.83人,下降25.4%。

十四、移民与扶贫

2006年完成库区移民搬迁安置8.1万人,累计搬迁库区移民102.4万人。复建各类移民安置房屋251.11万平方米,完成35户库区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当年引进对口支援重点经济合作项目93个,引进资金32亿元。实施移民技能培训3.46万人,输出移民劳务工3.59万人;消除库区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2963户,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中3201人实现了就业。全年完成动态移民投资32.07亿元。

全年安排财政性扶贫资金5.25亿元,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5300公里,异地扶贫搬迁3380户,生态移民搬迁1667户。20.5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绝对贫困人口由55万人减至53万人,其中特大干旱导致8.6万人返贫。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六大区域中心城市是指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永川区、合川区和江津区。

4、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