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798万人,比上年增加4.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65.95万人,增加50.5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4‰、死亡率为6.4‰,分别比上年下降0.1和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0‰,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6。 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6630元,比上年增加2273元,增长15.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44元,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城市人均消费支出8623元,增长8.2%。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4%。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09元,比上年增加299元,增长11.9%。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89元,增长16.9%;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541元,增长8.6%;人均转移性收入148元,增长17.0%。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839元,比上年增长20.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2元,增长15.5%,其中用于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医疗保健和其他消费分别增长36.2%、28.0%、25.7%、23.7%和26.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2.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189.6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237.73万人,增加31.3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88.15万人,减少5.3万人。全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35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75.74万人,比上年增加58824人,增长8.3%;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12934人,比上年增加7959人。 十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全年退耕还林还草221万亩,比上年增加61万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14.2平方公里。全市新造绿化林地164万亩,完成三峡库区周边绿化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0.0%。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3个,新增设綦江古剑山-清溪河和城口九重山2个市级风景区。 全年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垃圾处理场6座,新增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分别为92.75万吨/日、515.5吨/日,全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90%。长江、嘉陵江、乌江各断面水质均满足Ⅲ类标准。主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1%。全年主城区实测大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0.073毫克/立方米,降尘量为8.37吨/平方千米·月,空气质量满足良好天数的比例为72.9%,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十五、移民与扶贫 全年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3万人,复建各类移民安置房屋295万平方米,完成105户库区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引进对口支援重点经济合作项目12个,引进资金23亿元。实施移民技能培训2.78万人,输出移民劳务工2.8万人;全年完成动态移民投资28.95亿元,实施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150项,移民后期扶持项目457项,实际安排投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3.55亿元、后期扶持基金2.87亿元。 全年共安排财政性扶贫资金5.23亿元,全市绝对贫困人口由66万人减少到55万人。解决了10.7万人的温饱问题,22.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6323.5公里,异地扶贫搬迁3283户。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并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作相关调整。 2.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4.北部新区统计范围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5.普通高校招生数、在校生、毕业生人数均包括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