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重庆市统计局

五、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2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1%。亚太市长峰会项目建设全面推进,56个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投资40亿元;竣工袁家岗奥体中心、大坪循环道、石坪桥立交等12个重点工程项目;重庆国际会展中心、湖广会馆等44个工程项目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一大亮点,轻轨二号线一期工程实现试运行,三号线观音桥车站、龙头寺车站等部分重要节点工程开工建设。全年新建、改造城镇道路525.3公里,竣工城镇桥梁(含立交桥)29座,隧道8座,新建广场23个;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7.9万立方米,新建和改造供水管道246公里,新建和改造排水管道552.5公里;竣工污水处理厂2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9万立方米;新建、改造垃圾处理场2座,新增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80吨;新增公园13个,增加公共绿地面积1083.48万平方米。主城区危旧房改造成效显著。通过房地产开发和土地整治,共拆迁危旧房屋138.41万平方米。对93个“久建不完”项目成功处置78个,城区面貌和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8小时重庆”交通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2344公里,比上年增加9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14公里,一、二级公路4353公里。全市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89.3%。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609.1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6.4%;旅客周转量320.95亿人公里,增长19.8%。港口、机场吞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538.79万吨,比上年增长39.9%;空港旅客吞吐量为523.34万人,增长22.1%;空港货物吞吐量8.76万吨,增长13.6%;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8.52万标箱,增长21.7%。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74.99亿元,比上年增长44.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5.6亿元,增长46.8%。全年电话用户净增301万户,达到145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净增28万户,达到121.8万户。

旅游业呈恢复性增长。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279.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2%,实现旅游总收入259.77亿元,增长27.4%。其中,接待国际游客43.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5.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3亿美元,增长79.4%。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餐饮业销售趋旺。全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3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商业设施日趋完善,商业大都市雏形显现,商业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66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销售854.98亿元,增长19.1%。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进一步加快。据限额以上企业统计,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完成销售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汽车类销售47.7亿元,增长20.1%,销售汽车2.46万辆,增长32.8%。

新型商业业态进一步发展。至2004年末,全市连锁商业企业门店总数达到6245个,实现零售额162.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28.9%。连锁商业零售额占社会零售额的比重升至17.0%,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

八、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年22户企业实现改制重组,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76.0%,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26户劣势国有企业实现破产终结。重点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年末98户重点企业集团总资产达到1661.3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增长2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1户,比上年增加278户。销售收入上10亿、30亿、50亿的企业分别有26户、9户、5户,分别比上年增加6户、3户、2户。长安、电力、重钢、商社集团(包括重百)、机电控股(包括重汽)营业收入分别达294.75亿、93.32亿、107.45亿、95.41亿和110.70亿元,成为全市五个最大的企业(集团)。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03.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清理取消126个名不副实的开发园区,核减规划用地371.4平方公里。北部新区开发区共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00个,合同金额149.85亿元,到位资金61.80亿元;全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3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92亿元,增长72.1%。

对外贸易增长加快。据海关统计,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38.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7%,增幅位居全国第六。全年进口17.66亿美元,增长74.9%;出口20.91亿美元,增长31.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2.25亿美元,增长32.2%,占出口总量的58.6%。外商投资、集体、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经营的主体,三类企业外贸总值比重高达92.6%。

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81个,合同外资金额6.6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8%和19.7%。实际利用外资6.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增幅比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05亿美元,增长30.2%。

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设计咨询合同额1.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实际完成营业额1.01亿美元,增长14.4%。外派劳务2751人,增长5.5%。

利用内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内资86.87亿元,比上年增长51.7%。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入渝资金分别为60.04亿元、8.53亿元和18.30亿元,分别占全市利用内资的69.1%,9.8%和21.1%。全市利用内资的重点地区主要来自浙江、北京和四川等省市。

九、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亿,达到30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0.5%。一般性财政收入200.67亿元,增长25.9%,其中,增值税25.95亿元,增长19.1%;营业税58.52亿元,增长25.5%;企业所得税11.14亿元,增长27.0%;个人所得税8.94亿元,增长13.5%;房产税4.65亿元,增长10.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8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一般性财政支出400.34亿元,增长26.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54.36亿元,增长25.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7.25亿元,增长6.9%;教育事业费51.12亿元,增长19.0%;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2.82亿元,增长13.2%;城市维护费28.36亿元,增长42.6%。全年科技投入3.02亿元,增长30.5%。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039.61亿元,比年初增加601.01亿元,比上年少增16.5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9.73亿元,比年初增加292.77亿元,比上年少增8.78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246.28亿元,比年初增加510.39亿元,新增贷款比上年少增74.2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62.75亿元,比年初增加86.93亿元,比上年少增99.6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46.91亿元,比年初增加295.78亿元,比上年多增12.52亿元;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19.72亿元,比年初增加73.85亿元,比上年多增0.2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净回笼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