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作为加快重庆发展的重要机遇,全市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创直辖以来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是直辖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1.3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81.24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52.83亿元,增长10.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6.2%、44.3%和39.5%。三大经济区竞相发展。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生产总值103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占全市GDP的38.9%;渝西经济走廊完成826.05亿元,增长11.4%,占全市的31.0%;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802.26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30.1%。 价格水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3.7%。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1.0%,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4%、3.2%和0.9%。其余各类价格均有所下降,衣着价格下降8.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1.5%,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6%。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3%,增幅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3.0%。 就业状况: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715.6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869.30万人,比上年减少2.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301.42万人,增长1.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44.90万人,增长1.7%。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67万个,13.52万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年末全市结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1.84万人,比上年减少0.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4万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有效改变,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开始凸现;物价涨幅偏高,城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趋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32.95亿元,增长5.2%,养殖业总产值252.18亿元,增长5.2%。全年市级以上投入农林水及扶贫资金达到1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扶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积增加20.85万亩,达到2100.90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51万亩,比上年增加136万亩,增长3.8%。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51万吨,增长5.8%。油料产量41.75万吨,增长9.1%。 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深入推进。全市龙头企业总数突破2000家,共建成各类优质粮生产基地489.9万亩,推广粮食优良品种1766.3万亩;已建设20个优质肉猪基地区县(市)和150个基地乡镇,初步形成35个相对集中成片的生猪和优质肉猪生产片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27.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79.67亿元,增长23.5%,也是直辖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4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62.89亿元,增长2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17.90亿元,增长35.7%。全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80.26亿元,增长22.7%;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1.04亿元,增长41.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55.13亿元,增长29.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5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新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4.5%;实现工业品出****货值13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91.72亿元,增长29.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0.0%,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创新高,达到139.4,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年建筑施工面积9996.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竣工面积5058.41万平方米,增长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在各类投资中,建设与改造投资1216.84亿元,增长29.3%,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14.43亿元,增长25.5%;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393.09亿元,增长19.9%。工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最大亮点。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8.30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7%,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投资增量占全社会投资总增量的39.9%。 民间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民间投资840.4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高于同期国有投资增幅8.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52.2%。从增量上看,民间投资比上年净增187.7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增量的55.1%,是全市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大经济区投资全面增长。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投资795.20亿元,比上年增长37.6%;渝西经济走廊完成投资354.93亿元,增长28.8%;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投资459.80亿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8.6个百分点,投资增幅明显下降主要是移民投资增长逐步减少,产业投资尚未跟上。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100项重点工程中,渝邻高速、联通CDMA网络、主城排水以及一批垃圾处理项目等29个重点项目完工投入使用或基本完工。绕城高速、垫忠高速等交通项目、化龙桥片区改造、合川双槐电厂、中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工程等32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重点项目资金主要投向交通、能源、北部新区和城市开发,这四类项目投资总量为275.96亿元,占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63.2%。其中,交通重点项目投资123.53亿元,能源重点项目投资51.40亿元,北部新区开发重点建设项目投资60.65亿元,城市开发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38亿元,分别占重点项目投资的28.3%、11.8%、13.9%和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