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7 重庆市统计局

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契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增加投资、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展。据初步统计,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增幅比全国水平高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4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9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5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98年的20.90:40.96:38.14变为1999年的19.09:40.93:39.98。1999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853元。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工业经济效益低下,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较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还比较多。

一、农业

1999年我市农村经济在市场约束加剧,农产品价格下降,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实现了平稳运行,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4%。由于结构性调整,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43万吨,比上年减产1.1%;生猪出栏数为1703.2万头,比上年减少1.07%;牛、羊出栏数为36.5万头和151.3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2.7%和15.4%;全年肉类总产量为140.5万吨,比上年增长0.5%;水产品产量19.1万吨,增长7.1%。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690万吨,增长0.9%;烤烟产量7.2万吨,增长25.2%;油料、茶叶、水果产量为24.1万吨、1.4万吨、71.7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4.0%、5.6%和3.2%。

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1999年全市实施了46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在19个区县(自治县、市)建立了高档优质米、面包小麦、高油玉米等优质粮油基地。渝北、巴南、合川等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皇田现代农业企业已初具规模。

乡镇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818.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产品销售收入770.11亿元,增长22.3%;利税总额46.14亿元,增长25.1%。

二、工业和建筑业

1999年,我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回升势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98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和12.4%。

重点骨干企业发展较好。50强工业企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7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8%,占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3.8%,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50强企业实现利润15.19亿元,实现利税占全市的76%,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汽车、摩托车增长较快,产销衔接较好,并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生产有所回升。全年汽车产量为21.85万辆,比上年增长41.5%;摩托车产量174.93万辆,增长33.2%。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正在逐步形成。1999年,我市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已达13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1%。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1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46.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4.6%,比上年增加3.6个百分点。通过与康佳、荣事达等优势企业嫁接改造,全市一些家电生产企业重现生机。家用洗衣机生产30.04万台、电风扇生产83.10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82.0%和38.7%。全年彩色电视机新增产量27.34万部。

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工业产销率97.7%,资产负债率、产成品库存有所下降。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67.4%,比年初上升了8.5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工作见到成效。全市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盈亏品迭后同比减亏11.39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品迭后同比减亏10.21亿元,301户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盈亏品迭后同比减亏6.87亿元,为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扭亏脱困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四级及其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完成增加值68亿元,增长7.4%;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增长5.7%。全年施工工程16283个,其中投标工程7485个,占全部施工个数的46.0%。建筑施工面积53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竣工面积2870万平方米,增加1.2%。

三、固定资产投资

199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比全国增幅高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52.41亿元,下降2.9%;集体经济投资64.46亿元,增长7.6%;城乡居民个人投资71.21亿元,增长11.7%;其它各种经济类型投资171.92亿元,增长43.3%。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进一步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全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8年37.4%上升到1999年的38.4%;更新改造投资94.13亿元,增长5.42%;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2.51亿元,增长15.6%,竣工商品房面积620万平方米,增长3.5%;实际销售商品房面积430万平方米,增长3.2%。

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7.24亿元,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工业投资84.1亿元,下降19.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64.13亿元,增长22.0%。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5%、15.6%和82.9%。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黄花园嘉陵江大桥、九龙坡和尚山水厂日供水30万吨工程、市话74.46万门扩容、以及白彭路和五黄路等重点工程项目年内相继完成主体工程或竣工。长涪、渝合和渝黔上界段高速公路、达万铁路、江北机场飞行区改造、江北嘉陵江滨江路等一批重点建设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各区县大力推进城镇建设,铜梁巴川镇、荣昌昌元镇、壁山壁城镇等一批县城和小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四、城市建设

1999年,全市新、扩建城市道路92.6公里,新增城市桥梁16座,路灯8560盏,新增和更新公共汽电车827辆,日增供水能力22.98万吨。年末拥有公共汽电车3993辆,城市道路里程2483公里,人行道面积698万平方米。新增和更新环卫车辆101台,新建公共厕所40座。新建成南岸-宏声广场-、沙坪坝文化广场等7个广场,新建公园4个,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3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