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56.1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2%,其中,铁路168.87亿吨公里,增长3.2%;公路87.41亿吨公里,增长24%;水运99.43亿吨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空运0.4亿吨公里,下降2.4%。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255.71亿人公里,增长3.3%,其中,铁路52.6亿人公里,增长7.0%;公路154.97亿人公里,增长6.5%;水运32.28亿人公里,下降32.28%;空运15.86亿人公里,下降10.5%。全年港口吞吐量为2599.8万吨,与上年持平。 邮政电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0.73亿元,比上年增长49.0%。全市电话装机总容量达到388.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9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9.86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为9.0%。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国家增加城镇居民收入、银行利率调整和开征利息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消费品市场的启动见到实效。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亿元,比上年增长7.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6%。城市市场好于农村市场,全年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64亿元,增长8.6%;农村为264.62亿元,增长6.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为34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餐饮业为48.62亿元,增长11.4%;其他行业为207.17亿元,下降2.3%。集贸市场交易活跃,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46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地方产品竞争力有所增强。以服装、皮鞋、食品为代表的本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5%,比上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商贸流通的骨干企业和大型交易市场的凝聚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21亿元,重庆商社集团年销售额33亿元,继续保持了零售和批发业在西南地区的龙头地位。重点专业市场不断发育壮大,朝天门市场年成交额69亿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小商品综合交易市场。 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降幅逐渐趋缓。1999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分别比上年下降3.5和0.7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 全年对外进出口贸易低开高走,渐次回升。据重庆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进口为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5%;出口4.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6%,降幅比1998年减少29.5个百分点。 本地产品出口大幅增长。1999年地方产品出口达到4.38亿美元,增幅为17.3%,占出口总值比重上升到89.3%。其中,摩托车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全年出口数量超过10万辆,出口总额为0.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倍和2.8倍。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99个,比上年下降24.3%,协议利用外资金额7亿美元,下降6.6%,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下降40.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下降44.6%。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完成营业额0.4亿美元,增长20%。 国际旅游业稳步增长,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8.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0.9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10.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了正常增长。1999年全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89.68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了22.1%和27.8%。全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6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金融形势基本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80.80亿元,贷款余额1611.6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0.8%和17%,存贷差额比上年减少21.69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09.10亿元,比年初增长25.5%。由于投资力度加大和居民收入政策性调整,全年货币净投放23.04亿元。 保险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年保费收入2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产险收入10.05亿元,增长9.0%;寿险收入13.02亿元,增长9.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36亿元,增长46.6%。全年保险赔付额为8.92亿元,比上年下降16.5%,其中产险赔付4.86亿元,下降26%;寿险赔付3.19亿元,下降3.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87亿元,比上年增长6.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1999年全市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95项,有9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签定技术合同1374份,技术贸易成交额10.44亿元,增长20.6%;申请专利1275件,授权专利1077件;全年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收入超过100亿元。在深圳-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我市成交项目14个,协议成交金额11.82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1999年区内企业已超过6000家,其中生产经营规模上亿元的企业有17家。全年技工贸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实现利税总额11.6亿元,增长13.7%;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增长14.2%。 1999年全市共有23所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9.66万人,研究生0.5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8所,在校学生9.19万人;普通中学1552所,在校学生128.26万人;职业中学190所,在校学生8.24万人;小学校15223所,在校学生280.2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初中入学率达到92.0%。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全市现有成人高校21所,在校学生人数4.1万人。 全市有34个区县通过-两基-验收,累计覆盖人口2466.91万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80.6%。全市青壮年扫盲人口2.1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9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铜梁龙进京参加首都国庆50周年庆典,获得好评;川剧《金子》在中国首届川剧节上获金奖;我市参与承办和制作的《为了共和国的诞生--革命英烈事迹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参观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文化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相继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陈列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魂广场及陈列馆。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成为我国第23处世界文化遗产。截止1999年底,我市共有文化馆43个、公共图书馆42个、博物馆12个、档案馆49个。全市共有卫星地球(面)站11191座,有线电视用户290.35万户。全市又有143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解决了边远山区近100万农村居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87.2%,电视覆盖率达到90.1%。全年出版各类报纸5.27亿份,比上年增长13.3%,各类杂志3000万册、图书1.23亿册,分别增长18.5%和5.1%。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00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6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5.86万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86万人,其中医生3.13万人,护师、护士1.79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