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7 重庆市统计局

截止2003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9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7家,股票流通市值164.14亿元,总市值为564.30亿元。全年通过股市募集资金3.74亿元。

保险业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营业性保险分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有13家,保险从业人员2.41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全年保费收入5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24亿元,增长14.6%;人身险保费收入42.69亿元,增长29.9%。全年各保险分公司共赔付各类保险金14.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财产险赔款8.56亿元,增长13.0%;各项人身险给付5.97亿元,下降10.0%。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37个、高新技术企业92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7.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新上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22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860项。全年评出市级科学技术奖94项。受理专利申请4595件,专利授权287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5.9%和63.1%。科技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签定技术合同1925项,合同总金额55.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3%和35.6%。第五届重庆高交会成交签约项目472项,签约金额481.4亿元,其中合同项目279个,合同金额164.7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工作加快推进,云阳、秀山如期完成“两基”任务,全市实现“两基”覆盖的区县已增加到37个,累计人口覆盖率达95.3%,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继续加强,全市新组建职业技术学院5所,新增博士、硕士一级学科13个,新增博士点55个、硕士点107个,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家。

2003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3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295所,普通中学1564所,小学10966所。年内研究生招生单位招收研究生0.64万人,比上年增长45.5%;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8.6万人,增长14.1%。高中阶段招生30.8万人,增长9.7%。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5.53万人,比上年增长20.1%,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6.37万人,增长5.7%,小学在校学生277.94万人,比上年下降0.7%。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普通初中毛入学率达105.0%。普通高校录取率为82.6%,大学毛入学率达18.0%。全市15岁及其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精品战略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获全国性奖励56项,其中,专业文艺奖17项,群众文艺奖39项。川剧《金子》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首届“世界大河歌会”成功举办。16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启动建设。红岩革命纪念馆二期工程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

2003年全市出版各类报纸4.74亿份,比上年下降3.8%;图书1.12亿册,下降4.9%;各类期刊0.42亿册,比上年增长1.92%;制作电视剧200部(集),记录片10部(集)。新开播重庆人民广播电台都市频道,覆盖人口达500万人。重庆有线数字系统建成,数字电视节目开通,协议用户达4.8万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6.66万户,累计达381.80万户。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2.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7%。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705个,其中医院364所。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74万人,其中执业医生2.66万人、执业助理医师0.98万人,注册护士2.04万人。非典疫情防治工作实现非典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继发感染零病例的目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初步形成。市疾控中心项目完成设计方案,33个区县疾控中心开工建设,完成6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6个试点区县市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446.24万元,参加农村居民108.95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全民健身工程44个,全市体育人口达1215万人,青少年体育达标率达92.7%。重庆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世界冠军1人次、国内冠军23人次。建设摩托围棋队取得全国围甲联赛五连冠。第一届市运会、第二届农运会成功举行,全国跳水锦标赛成功主办,全年共举办或承办全国以上单项比赛10次。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加快,网球中心破土动工,游泳、跳水馆投入使用。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95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十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成片造林35.41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33.33万公顷。全市森林资源总量超过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7.1%。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任务245.13万公顷,森林病虫防治率达84.8%。新增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市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平方公里,129处崩滑体、52段库岸、1252处高切坡等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完工。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主城区“五管齐下”净空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关闭采石场245家,关、迁、改、调大气污染企业4家。主城区累计建成CNG加气站30座,改造CNG车6075辆。路检机动车1.3万次,尾气达标率76.9%。清洁能源改造加快,对23台1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全部实施洁净煤工程。主城5个区完成基本无燃煤区建设,建成无燃煤街道50个。全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超过3.6%。三峡库区污染治理工作进展顺利,19座污水处理厂和13座垃圾处理场、沿江12个重点小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基本建成。清水溪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工。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其以上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65.2%,实测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12毫克/立方米,主城九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0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7.5分贝以内。主城区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60.0%。

十三、移民和扶贫

移民工作按计划进行。二期移民搬迁安置和库底清理全面通过国家验收。三期移民正式启动,全年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1.34万人,复建各类房屋230.96万平方米,实施并完成库区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120户,引进对口支援重点经济合作项目12个。全年完成动态移民投资28.44亿元。

扶贫开发取得进展。2003年中央及市级财政性专项扶贫资金达到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投入产业开发的扶贫资金2.04亿元,重点支持了贫困乡村的柑橘、笋竹、蘑芋和中药材等项目。新建小水厂2座,集中供水站56座,新解决25万人口饮水问题。启动特困村建设项目750个,续建1280个,完成高山移民迁建和贫困户住房改造2025户,又有13.5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