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我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大好机遇,以实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为目标,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切实巩固扶贫成果,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整顿,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0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46.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1.81亿元,增长11.03%;第三产业增加值51.03亿元,增长8.59%。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74元,比上年增加199元。 市场物价略有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84%,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0.64%,价格水平比上年有所回升。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未全地区从业人员189.57万人,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6.78万人,比上年增长2.24%。下岗再就业工作有新进展。年末全地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54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562人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429人,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地区完成财政收入14.50亿元,比上年增长9.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6亿元,增长7.75%;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91%,比上年提高0.3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6.78亿元,比上年增长93.59%,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更快,实现利润5.87亿元,增长1.2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34.1个百分点。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3.16,比上年提高25.66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较突出;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国有企业改革整顿,转换经营机制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二、农业 2000年,全地区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科技兴农战略实施力度,使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农业产值38.61亿元,增长1.14%;林业产值4.39亿元,增长6.11%;牧业产值23.05亿元,增长4.75%;渔业产值1.70亿元,增长15.65%。 在自然灾害不断,粮食种植面积调减的情况下,由于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119.88万吨,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稻谷产量71.59万吨,下降0.6%;玉米产量40.95万吨,增长4.49%;豆类产量3.58万吨,增长4.52%。主要经济作物受播种面积调减及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产量有增有减。甘蔗产量183.19万吨,下降10.95%;油料产量3.51万吨,增长4.93%;水果产量12.57万吨,下降2.63%;烤烟产量0.21万吨,增长1.87倍;蚕茧产量5747吨,增长36.57%;蔬菜产量71.36万吨,增长33.52%。 林业生产在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的情况下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212公顷,其中退耕还林3450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0.04%和6.9倍。全地区森林覆盖率5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主要林产品油茶籽产量17082吨,增长10.48%;油桐籽产量20078吨,下降0.4%;松脂产量2026吨,下降13.75%;八角产量1518吨,增长42.8%;板粟产量6988吨,下降0.23%。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3.45万吨,比上年增长7.0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0.99万吨,增长4.97%。生猪饲养471.12万头,出栏245.87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4.85%和5.76%;山羊饲养164.92万只,出栏67.18万只,分别比上年下降0.86%和增长3.54%;家禽饲养2551.6万羽,出栏1521.52万羽,分别比上年增长10.21%和11.75%;大牲畜年末存栏118.16万头,增长0.49%;水产品产量23839吨,增长16.8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30.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14%;农村用电量16763万千瓦小时,增长3.1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2850公顷,增长8.73%。全地区农村通电、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工业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118.49亿元,工业增加值42.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3%和11.50%。全地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5.54亿元,比上年增长9.9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48.47亿元,增长4.84%;集体企业产值19.71亿元,增长4.19%;股份制企业产值10.41亿元,增长87.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3.73亿元,增长30.7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6.94亿元,下降13.2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7.43亿元,下降34.56%;重工业产值68.11亿元,增长20.88%。产销衔接状况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89%,与上年基本持平。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围绕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大了对矿业、化学工业、建材业、机械工业等行业的改组改造力度,狠抓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壮大了一批有特色、有潜力、有效益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业实现产值3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0%;化学工业实现产值7.02亿元,增长11.55%;水泥制造业实现产值3.21亿元,增长12.02%;发电业实现产值10.31亿元,增长12.94%;机械工业实现产值3.61亿元,增长7.56%。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一些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等形式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状况的改善。全地区2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8个行业实现整体扭亏或增盈,有10个行业实现整体减亏。1997年亏损并列入国家三年脱困监控对象的12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到2000年底已减少了50%。 主要工业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产量有升有降。全年全地区发电量90.3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2.16%;原煤产量138.89万吨,增长0.59%;铁矿石成品矿(含金属量)22.06万吨,增长2.5%;十种有色金属11.65万吨,增长35.18%;农用化肥(折纯)11.81万吨,增长34.61%;水泥167.3万吨,增长14.19%;机制糖17.51万吨,下降20.59%;滚动轴承312万套,增长2.15%;农用拖拉机1.57万辆,增长4.59%;聚乙烯醇2.53万吨,下降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