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河池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南丹“7.17”安全事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困难,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顺利实现了除工业以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除第二产业的工业外,均保持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新成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除第二产业外,一、三产业稳定增长。据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6067万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6340万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381608万元,下降25.4%;第三产业增加值618119万元,增长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5元。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86.07万人,比上年下降2.15%,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4.91万人。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1875人,比上年减少4222人。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1193人,比上年下降7.16%。通过各种途径使11733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0%。职工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9362元,比上年增长18.7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270元,增长17.04%。财政收入受矿山停产整顿的影响,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166278万元,同比下降1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321万元,增长0.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1.5%,比上年下降0.8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产品总体竞争力不够强,矿山恢复生产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仍较突出;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较困难,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2002年,全市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3437万元,比上年增长2.20%。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油料、烤烟、茶叶种植面积调减等原因而减产外,其余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粮食产量114.43万吨,下降5.52%;油料产量3.05万吨,下降8.12%;甘蔗产量236.62万吨,增长18.43%;水果产量14.93万吨,增长7.95%;蔬菜产量79.88万吨,增长6.00%;茶叶产量74吨,下降9.76%;蚕茧产量1.41万吨,增长49.96%。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5.77万公顷,比上年调减1.94万公顷;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20.7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61万公顷。其中,甘蔗种植面积3.90万公顷,增加0.47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65万公顷,增加0.29万公顷。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1:0.53调整为1:0.58。林业生产持续发展,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9倍,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78万公顷,增长5.71倍。 畜牧、水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24.93万吨,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1.89万吨,增长0.1%。水产品产量2.79万吨,增长6.2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2.83万千瓦小时,增长8.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受“7.17”事故影响后,矿山停产整顿,生产大幅下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54670万元,比上年下降34.38%。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207622万元,下降29.5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72335万元,下降13.44%。从所有制看:国有企业增加值109477万元,下降11.90%;集体企业3485万元,下降92.09%;股份制企业43274万元,下降29.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4151万元,增长14.6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37234万元,下降30.3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26204万元,下降0.80%;重工业增加值181418万元,下降32.3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98%,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受“7.17”影响减多增少。其中原煤60.05万吨,下降48.69%;十种有色金属9.82万吨,下降36.88%;机制糖25.53万吨,增长60.44%;农用化肥(折纯)13.42万吨,增长6.27%;水泥174万吨,下降1.14%;发电量86.43亿千瓦时,下降0.95%;小型拖拉机1.71万台,增长5.19%。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7.51,比上年下降23.7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506963万元,下降23.7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055万元,下降55.84%。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6938万元,比上年增长5.5%。全市资质等级在四级及四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738万元,比上年下降46.28%;上缴税金3061万元,下降33.8%。全年施工单位工程1176个,下降12.5%。其中,投标承包工程534个,增长31.53%。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07.7万平方米,下降10.62%;房屋竣工面积66.38万平方米,下降11.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在中央积极财政政策持续作用和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电站的建设步伐加快以及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的推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4517万元,比上年增长6.5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35566万元,下降5.5%;城乡集体投资36527万元,下降35.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77060万元,增长1.8%;其他经济投资185364万元,增长5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90866万元,增长5.87%;更新改造投资39005万元,增长11.41%;房地产开发投资2114万元,增长4.03倍;其他投资2532万元,增长3.64%。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1740万元,比上年下降33.36%;第二产业投资262860万元,增长11.01%;其中全部工业投资244797万元,增长13.35%,在全部工业投资中,电力工业投资197770万元,增长39.71%;第三产业投资259917万元,增长5.21%。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97786万元,增长55.83%。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9133万元。宜州至罗城二级公路、东兰至凤山三级油路基本完工通车;龙滩水电站、水任经都安至南宁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广维、河化集团改扩建等续建项目工程进度达到预期目标;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