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河池市统计局

通过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锌冶炼6000吨/年;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长度438.63公里;水泥15万吨/年;硫酸30000吨/年;磷肥30000吨/年;全塑市话电缆5万对公里;小型拖拉机700台/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2000个/年;程控交换机2.54万线/年;电话单机5万部/年;新建公路773.5公里,改建公路198.22公里,改建公路中二级公路42.65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78公里;商业石油库0.22万立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8075个,小学校学生席位2400个;宾馆、旅馆、招待所客房数129间;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15辆;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4公里。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趋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0320万元,比上年增长6.13%。分城乡看,全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9011万元,增长9.66%;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71309万元,增长4.1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15951万元,增长8.61%;餐饮业零售额89176万元,增长4.40%;制造业零售额12689万元,下降1.61%;其他行业零售额72504万元,下降3.20%。

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73320万元,比上年增长7.52%,其中批发业增长7.16%,零售业增长8.83%。商品销售利润5187.5万元,增长80.62%;毛利率12.5%,比上年提高4.7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012.9万元,增长25.09%。国有批发贸易企业利润总额2174.1万元,增长1.44倍。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受矿山停产整顿和国际经济减速的影响,运行总量保持去年水平。全年进出口总额1350万美元,与去年持平。其中,进口206万美元,增长13.7倍;出口1144万美元,下降14.37%。利用外资大幅度下降。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国外资金6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0.3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持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150393万元,比上年增长4.0%。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6397万人,比上年增长3.30%,完成旅客周转量48545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67%;全年完成货运量2727万吨,比上年增长6.57%,完成货物周转量198223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46%。

邮电通讯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7471万元,比上年增长17.2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8312万元,增长14.49%;邮政业务总量5103万元,增长3.34%。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13117门,比上年增长18.61%;固定电话用户达320086户,比上年增长27.17%,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00690户,增长32.03%;乡村电话用户119396户,增长19.76%。年末住宅电话用户265500户,增长25.33%。电话普及率达到8.43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78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04666户,增长53.77%,其中,本年新增71566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4429户。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6625万元,比年初增加33725万元,增长2.7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83040万元,下降12.8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90266万元,增长5.5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59610万元,比年初增加50210万元,增长7.08%。其中,短期贷款416563万元,增长13.35%;中长期贷款291381万元,增长9.46%;个人消费贷款1378万元,增长85.22%。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5975万元,比上年增长34.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021万元,增长136.71%;寿险保费收入16936万元,增长62.53%。全年赔付额5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4.56%。其中,财产险赔付4286万元,增长16.44%;寿险赔付1215万元,增长8.3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队伍基本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8040人,科研院所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884人。

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招生1404人,在校生296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0.27%和37.98%;成人高校2所,招生1204人,增长64.48%,在校生2983人,增长4.52%;普通中等专业学校8所,招生3434人,增长11.06%,在校生9764人,下降6.5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6所,招生1670人,比上年增长2.33%,在校生4184人,增长4.08%;普通高中17所,招生16152人,比上年增长25.68%,在校生41218人,增长21.17%;初中252所,招生60360人,增长5.59%,在校生160300人,增长2.77%;普通小学1719所,招生69617人,增长10.90%,在校生381780人,增长0.9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7%。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96人,在校生131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6216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推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取得丰硕成果。小品《乡下人》、《立碑记》荣获“全国第九届曹禺戏剧小戏小品比赛”二等奖;在广西“八桂群星奖”摄影、书法、美术作品评比中,我市共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11项,组织奖1项。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2002年末,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不含乡镇部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博物馆1个。全年报纸出版1043万份。全市共有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台(站)1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7268座,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76.16%和62.4%。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48个,病床床位6542张,卫生技术人员7735人,其中医生3739人,护师、护士2619人。在卫生机构中,医院、卫生院191个,床位6157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466人;妇幼保健院12个,卫生技术人员448人。在医院、卫生院中,农村乡(镇)卫生院155个,床位1809张,卫生技术人员2195人。村级卫生室比重为73.75%。

体育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区内体育项目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共获得金牌31枚,银牌18枚,铜牌26枚;获一等奖1项,二等获1项,三等奖2项。体育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县城以上)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9588万元。自来水供水能力99.27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4664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为47.97%和88.18%。城市道路长度为537.93公里。公共交通营运车辆244辆。城市公共绿地面积415.7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平方米。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6个,总投资1033万元。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绩。到年末,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达24平方公里;建成城市噪声达标区4个,面积达19.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