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7 百色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认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项目带动战略,推进了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实现了从农业地区向建设工业强市的迈进,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全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长速度居全区的第二位,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8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0.04亿元,增长25.5%;第三产业增加值57.20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上年的35.5:28.9:35.6转化为29.9:35.9:34.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加快上升,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了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市场物价总水平略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上升1.4%。八大类商品价格呈“五升三降”的格局,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五大类价格呈现上升;而衣着、交通和通信、居住三类价格则有不同程度下降。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7.62万人,比上年减少2.82%,职工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1735元,比上年增长8.08%,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920元,增长7.59%。年末全市在就业服务中心登记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172人,比上年减少41.1%。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13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7%。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收入20.10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0.43%,增长速度居全区第一位,总量居全区第五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64亿元,增长24.0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2.03%,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的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增幅不大;电力、煤炭等能源短缺凸显,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乃至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就业再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2003年,全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76亿元,比上年增长3.7%。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木薯因种植面积结构调整和受灾等原因影响而减产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粮食产量107.45万吨,比上年下降4.17%;油料产量0.86万吨,增长4.9%;烤烟0.73万吨,增长37.04%;甘蔗产量315.92万吨,增长15.77%;水果产量34.36万吨,增长5.68%;蔬菜产量156.06万吨,增长0.8%;茶叶产量0.31万吨,增长24.36%。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种养结构、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60万公顷,比上年调减1.67万公顷;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1.0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46万公顷,其中:甘蔗种植面积5.28万公顷,增加0.56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8.72万公顷,增加0.85万公顷;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比例由上年的1∶0.26∶0.33调整为1∶0.29∶0.38;名优畜牧水产品养殖较快发展。农产品优质品率进一步提高,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比重达40.07%。区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成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9.82%;完成退耕造林面积3.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4.13%。畜牧、水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23.29万吨,比上年增长6.7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9.58万吨,增长6.13%。水产品产量3.33万吨,比上年增长11.8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5.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43%。全年农村用电量2.25亿千瓦小时,下降21.6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8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紧紧围绕“铝电结合、林纸结合、煤电结合、矿电结合”的工作思路,发挥优势,强势突破,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经济做强做大。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整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势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8%。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29.72亿元,增长32.6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7.74亿元,增长36.1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24.82亿元,增长38.13%;集体企业0.49亿元,增长1.4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4.35亿元,增长15.93%;重工业增加值25.37亿元,增长42.9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04%,比上年下降0.94个百分点。工业新产品产值56万元,下降96.36%。出****货值0.58亿元,增长20.30%。

支柱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增幅较大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8.48%,金属制品业增长1.22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6.72%,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增长31.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工业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1.61,比上年提高38.96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84.61亿元,增长38.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11亿元,增长70.06%,利润总额8.38亿元,增长1.36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