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6 清远市统计局

在进口中,其中,一般贸易进口3.5亿美元,增长16.7%;来料加工贸易进口2.7亿美元,增长41.4%;进料加工贸易进口3.8亿美元,增长59.8%。从进口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进口5533万美元,下降9.86%;三资企业进口8.6亿美元,增长54.5%。

全年新签各种外资项目114宗。合同利用外资7.2亿美元,增长11.7%;实际使用外资3.3亿美元,增长86.9%。外商投资主要来源仍以香港地区为主,新签项目个数73宗,占全市总量的64%。吸收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在今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占了70%;合同外资金额为5.9亿美元,占总合同外资金额的83%;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工商注册登记759户。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乡及乡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0939公里,比上年末增加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公里;省养公路2148公里,减少了9公里;地方公路8676公里,增加了93公里。村道公路4860.8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8623万元,增长12.0%;电信业务收入16.3亿元,增长22.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4.7万户,增加1.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63.9万户,增加29.6万户。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6.4万辆,增加0.5万辆,增长8.5%。其中私人汽车4.4万辆,增加0.5万辆。在汽车中,全市拥有轿车1.6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3万辆,分别增加0.3万辆、0.4万辆。

全年各景点接待游客1103.5万人次,增长9.8%,其中国内游客1079.4万人次,增长9.5%。全年旅游总收入35.9亿元,增长10.0%。全市年末有星级酒店49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44.4亿元,比上年增长35.1%。税收总收入43.2亿元,增40.7%。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6亿元,增长47.9%。全市一般预算支出47.9亿元,增长25.8%。教育支出12.1亿元,比上年增长39.4%。

金融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78.7亿元,比年初(下同)增长21.5%。其中,本币存款余额470.8亿元,比年初增长21.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7.2亿元,增长19.5%。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224.2亿元,增17.2%;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1亿元,增24.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3.2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其中,本币贷款余额19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0.9亿元,增长12.4%;中长期贷款余额96.0亿元,增长14.0%。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20.1亿元,增长0.7%。全年现金净投放73.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2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9亿元,增长30.6%。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4.6亿元,增长20.5%;财产险保费收入2.3亿元,增长56.3%。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4亿元,增长36.7%。其中,人身险业务给付1.07亿元,财产险赔款1.35亿元,分别增长15.7%、59.6%。综合赔付率34.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招生2687人,在校生7093人,毕业生1617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94万人,增长26.0%;在校生21775人,增长19.1%;毕业生4658人,增长16.1%。普通小学招生4.84万人,减少12.8%;在校生39.62万人,减少3.6%;毕业生7.3万人,与去年持平。全市普通中学招生9.7万人;在校生27.3万人;毕业生8.4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1.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89.4%,减少了0.5%;幼儿园在园幼儿7.4万人,增长5.0%。

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9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391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6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馆1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剧场、影剧院9个,电影放映单位31个,放映电影4478场次。图书馆藏书量83万册。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发射与转播台9座。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8.8%和97.4%。铺设光纤长度5335.7公里。全年出版报纸3.86万份,各类期刊0.6万份,杂志1.1万份。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49个,其中医院32个、卫生院12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卫生保健站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15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680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74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144人,注册护师、护士3255人。全年无偿献血23020人次,献血量5272升。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2座,举办各类运动会42次,参加运动员达11055人。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2枚,银牌22枚,铜牌18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29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398.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万人,增长11.8‰。男性人口207.2万人,女性人口190.9万人。年出生人口4.9万人,人口出生率12.3‰。死亡人口2.0万人,死亡率5.0‰。人口自然增长率7.3‰,比上年上升了2.9个千分点。办理暂住人口24.1万人。常住人口361.56万人。

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9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7892元,其中食品支出3380元,市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8%。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292元,增加1967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20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人均外出务工收入1644元,增长9.6%。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3153元,增长7.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7.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0.7万人,增长12.9%;失业保险13.3万人,增6.84%;医疗保险18.5万人,增长1.96%;工伤保险19.2万人,增长26.9%;生育保险9万人,增长9.72%。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纳入低保人数12.7万人,增长4%。其中城镇1.5万人,农村11.2万人。全市拥有福利院10个,福利院床位655张,收养人数116人。其中儿童福利院1个,床位120张,收养人数82人。敬老院93个,床位3628张,收养人数2337人。福利企业22家,招收残疾职工211人。全年离婚夫妇3229对,比上年上升5.7%。

十二、资源与环境

年末耕地总资源387万亩。其中:基建占地7158亩,还耕还林还草占用耕地2335.5亩,全年净减少耕地1.5万亩。

年平均降水量2132.8毫米,增长12.6%。主要江河总体水质良好,但流量明显减少。水力资源蕴藏量160.3万千瓦,可供开发水力资源达130.1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