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东莞市统计局

2004年4月29日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东莞人民在中共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党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工作全局,沉着应对非典疫情、杜鹃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困难和挑战,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面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预期目标,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94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增长速度创近五年新高。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7亿元,下降5.7%;第二产业增加值513.43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405.03亿元,增长18.8%。企业总体数量增加。至2003年底止,全市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和个体户有24.84万户,比上年增加3.28万户。

价格总水平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1.6%。服务项目价格下降2.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1.7%,其中食品价格上升3.5%。

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1∶54.2∶42.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改善。财政税收在较高的平台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预算内三级财政总收入(含关税)20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9%,若剔除海关税收因素,增长19.9%。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67.45亿元,增长25.3%。外贸进出口顺差38.98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7.8%,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3.08%。

镇村两级公有资产管理取得新成效。2003年镇、村两级公有资产总额990亿元,比上年净增135亿元,增长15.8%;资产净值682亿元,净增99亿元,增长17.0%;总资产负债率为31.2%,比上年下降0.7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我市采取多种鼓励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年末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1.61万户,比上年增长18.6%;注册资金352.56亿元,增长39.3%。全年私营及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42.87亿元,增长25.1%;2003年私营个体经济缴纳各项税收33.55亿元,增长32.5%,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不含关税)的18.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城镇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户籍从业人员116.55万人。2003年新登记失业人数8968人,全年失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7308人,待业人员就业率为81.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996人,登记失业率为1.7%,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有序进行。基本完成全市567户市属企业转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四个区62个村已基本完成“村改居”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产权交易进入市场等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公共财政、政府工程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加强政风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投诉受理回复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六项制度,设立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进一步改善了机关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

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交通供需趋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结构性就业压力仍然存在,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人口管理、城市管理、生态环境治理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我市按照城郊型、生态型、外向型的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园艺作物,建立以水果、蔬菜、花卉为支柱产业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48万亩,比上年调减6.34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5.50万亩,调减5.74万亩;粮食总产量3.05万吨,下降43.2%,其中稻谷产量2.04万吨,下降52.0%。水稻面积虽然调减,但品种得到优化,全市优质谷种植率达96.0%。蔬菜种植结构向名优、新特、精细品种调整,反季节和无公害化生产加强。全年蔬菜面积38.03万亩,比上年减少6.52万亩;蔬菜总产量56.05万吨,下降14.2%。水果总面积19.96万亩,减少4.9%;水果总产量14.64万吨,减少22.7%。全市花卉种植面积2.08万亩,比上年增加0.25万亩。

林业生产向公益性、生态性进一步转变。全年完成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面积3.1万亩,植树147万株,年末有林地面积93.3万亩,林木蓄积量165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2.47万立方米,采伐量2.34万立方米,占生长量的18.8%,森林覆盖率为32.2%。

畜牧、渔业生产下降。受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畜牧业生产下降。全年牧业总产值20.35亿元,比上年下降16.2%。全年禽畜总肉量15.46万吨,比上年下降18.1%,其中猪肉13.53万吨,下降18.2%。全年水产品产量7.58万吨,比上年下降8.0%。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0.82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实物量6.99万吨;农药使用量1355吨。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加大。根据2003年度水利统计,完成水利工程241宗,水利修建投入5.17亿元,完成土石方404.93万立方米;加固江堤44.28公里,海堤171.56公里,加固水库29座,增加治涝装机3台共1180千瓦,新建和加固闸窦89座,疏通河道18.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223.99亿千瓦时,增长16.2%。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9.02亿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种植业占44.5%,比上年上升2.7个百分点;牧业占41.5%,下降3.8个百分点;渔业占13.7%,上升1.2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11.1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5%。按经济性质分,公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26.68亿元,增长15.8%;非公有经济2184.45亿元,增长27.8%。在公有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139.25亿元,增长17.7%;集体工业完成产值87.43亿元,增长12.5%。在非公有经济中,外资型工业完成产值1971.74亿元,增长27.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8%。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44.93亿元,增长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