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信息技术应用得到加强。全市已有2家企业实施CIMS示范工程、5个企业被列入为国家CAD试点企业、2个镇被列为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镇;“中国虚拟制造业协作网”和“粤港渝陕网络化制造协作工程”分别被列为省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东莞被批准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城市。全市的电子金融网络已经贯通全市各大商业银行250个办事处的1400多个网点,开展通存通兑、自助银行、自动提款、网上证券交易等现代金融服务业务。市一级和多数镇区都设立了网上招商网站,向社会公众推介招商项目。全市所有的政府采购信息都在政府公众网站上公布,投标单位可以在网上查询采购项目的基本情况,开展竞投标。国际经贸、化工、医药等行业交易平台和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投入使用。各行业广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改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电子、家具、鞋业、服装、毛织等产业都建立了专门的行业网站,与国内外客户保持密切联系,进行网上咨询和交易。

七、交通、旅游

交通运输网络更趋完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688公里,比上年增加47公里,公路密度109.0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613公里,密度10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104公里,密度4.22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25.56万辆,比上年增加2.56万辆。其中,载货汽车9.7万辆,载客汽车15.52万辆。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2.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5%。其中公路26.9亿吨公里,增长1.2%;水运15.38亿吨公里,下降0.7%。完成旅客周转量112.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2%,其中公路112.51亿人公里,增长3.2%。港口货物吞吐量2352万吨,比上年增长46%。虎门港已建成80吨级至3000吨级泊位97个,设计能力1700万吨。

旅游业呈恢复性增长。2003年上半年,受非典影响,旅游业受到很大冲击,非典之后,旅游业务重新启动,逐步走上正轨。年末全市拥有星级酒店75家。其中三星级酒店28家,四星级酒店15家,五星级酒店9家。全年接待过夜旅客人数1086.24万人次。其中外国及港澳台旅客80.21万人次,国内游客1006.03万人次,全市客房平均开房率为65%。全市境内旅游景点观光人数396.43万人次。全市各旅行社共组织40.04万人次外出旅游观光,比上年减少23.3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38.14万人次,减少19.96万人次;出国(境)游2.18万人次,减少3.12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7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8亿美元,增长16.7%。2003年东莞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八、国内贸易

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商业企业以展示新形象为动力,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加快商业布局和业态调整,市场流通秩序进一步得到治理。至2003年末,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和个体商业户11.38万个,比上年增加2.45万个;餐饮企业1.76万个。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06个;限额以上餐饮企业123个。各类批发、集贸市场576个,比上年增加81个;市场交易面积417.94万平方米,当年增加73.2万平方米。2003年全市商品展销会共核准登记59个,比上年增加2个。

国内市场销售平稳增长,消费层次提高。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到位和效能的释放,新一轮消费升级特征明显,汽车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销售尤为突出,虽然商贸领域一度受SARS影响,但在消费水平提升的条件下,市场快速复苏。超级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电子商务等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刷卡消费、信用消费逐步扩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105.93亿元,增长13.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292.87亿元,增长15.4%;餐饮业45.07亿元,增长10.1%。大中型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回升。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66.73亿元。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170.6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商品销售利润5.69亿元,增长13.8%;利润总额2.03亿元,增长121%。

集市贸易成交活跃。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3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城市集贸成交额5.96亿元,增长11.8%;农村集贸成交额229.49亿元,增长26.7%。

九、对外经济贸易

利用外资再创佳绩。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对外借款)25.63亿美元,取得历年来最好的成绩,比上年增长19.3%。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利用外资的主体,达17.54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4%。外商在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际投资比重上升。全年新签和增资利用外资协议4544宗,增长19.9%;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32.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8%;平均每项协议71.65万美元,比上年增加5.96万美元,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全部企业增资项目外商投资额16.58亿美元,增长15.1%,占外商投资总额的50.9%。其中“三资”企业增资项目外商投资额13.20亿美元,增长8.9%。外资来源多样化。其中香港地区12.26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4.56亿美元、台湾地区3亿美元、日本1.1亿美元、新加坡0.5亿美元、美国0.6亿美元、韩国0.5亿美元,欧盟0.67亿美元。新签大项目持续增加。2003年全市新签的投资额超500万美元的项目有69宗,比上年增加12宗。至2003年末,全市拥有外资型实际投产企业14080家。

外贸出口在高基数上实现高增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拓展新的出口增长点;改进服务方式,实行并联审批、集中服务日,颁发“办事优先卡”,提高通关效率,做好为出口企业服务。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统计口径)52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进口额241.04亿美元,增长17.5%;出口额280.02亿美元,增长18.0%。

出口结构进一步调整,出口领域继续拓宽。全市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重点抓好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尤其是电脑资讯产品的出口,扩大了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值188.93亿美元,增长23.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7.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5.75亿美元,增长36.0%,占34.2%。从产品类别来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41.4亿美元,增长47.8%,占14.8%;录、放像机出口13.3亿美元,增长56.7%,占4.7%;有线电话机出口3.90亿美元,增长34.1%,占1.4%。传统产品出口有所减弱。鞋类出口10.98亿美元,增长24.1%,占3.9%;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6.87亿美元,增长1.7%,占6.0%;家具出口10.71亿美元,增长21.1%,占3.8%;纺织制品出口12.61亿美元,增长12.7%,占4.5%;玩具出口11.59亿美元,下降3.8%,占4.1%;塑料制品出口7.75亿美元,增长2.2%,占2.8%。在出口市场结构上,美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出口对象。全年对美国出口值92.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1%;对香港出口值76.68亿美元,增长13.5%,所占比重为27.4%;对日本出口值20.93亿美元,增长24.9%,所占比重为7.5%。对新兴出口市场如荷兰、德国、非洲、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的出口增长迅猛,增幅均超过30%。大型企业是外贸出口主力军。2003年全市实际出口最大的300家企业累计出口16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13.6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比重的59.8%,其中出口超1亿美元的企业有30家,比上年增加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