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十、金融、证券与保险 各项存、贷款继续增加。全市金融业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良性发展。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126.78亿元,比年初增长18.8%。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231.06亿元,比年初增长22.9%;企业存款余额637.85亿元,比年初增长10.4%。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206.72亿元,比年初增长29.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91.89亿元,比年初增长20.7%,中长期贷款373.01亿元,比年初增长61.3%,说明企业经营情况好转,贷款的有效需求增长。实现存贷顺差920.05亿元,增长7.4%。全年现金收入5555.6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现金支出5419.35亿元,增长21.5%。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营业证券公司7家,开户数28.36万户,比上年增加0.64万户。全年股票总成交额479.70亿元,比上年增长9.4%。保证金余额21.10亿元,比年初下降18.4%。 保险业务领域拓宽。2003年全市有保险公司9家,比上年增加3家。全市保险业务收入22.65亿元,其中保费收入21.15亿元,营业支出17.34亿元,其中赔款支出4.47亿元。 十一、教育、科学技术 幼儿教育继续发展。全市有幼儿园461所,其中公立、集体办园216所,民办园245所。3-6周岁在园(班)幼儿共10.48万人,入园(班)率为94.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绝大部分镇区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取消了学前班,实施6周岁入小学。 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小学525所,在校学生38.69万人,增长12.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8%。全市共有普通中学90所,在校学生14.97万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1.15万人,增长7.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2.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81万人,增长17.6%。全市有职业中学15所,在校学生1.99万人。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716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8%。 高等教育发展再迈新台阶。2003年东莞理工学院首次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生,招生人数突破3000人,2003年在校学生6884人,增长33.8%。由东莞市委、市政府拆资10亿元兴建的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新校区部分主体工程落成。2003年10月,该院实现了近1700多名本科生顺利进驻松山湖新校区。同时广东医学院和国际学校也进驻松山湖,这将是东莞高教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壮举,为新一轮的高教发展史开启了新的一页。 成人教育快速发展。至2003年底,全市有5所成人高等教育机构、2所成人中专、32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500多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74个职工教育培训基地、483个民办成人教育培训网点,初步形成了市办、镇办、村办和企事业单位办四级培训网络,形成了一个从文化补习、短期技术培训到成人中高等教育的覆盖全市的成人教育体系。全市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的职工人数6.06万人,比上年增长2.9%,职工教育培训面为68.1%。全市农民参加各类农业知识学习培训的人数达70多万人次。成人高考的报名人数2.65万人,比上年增加4791人;实考人数1.72万人,录取人数1.59万人,比上年增加625人,考生录取率为92.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考人数6.91万人次。2003年,全市成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2979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343人。 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我市积极采取措施,扶持民办教育,规范管理,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市民办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至2003年,全市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有96所,比上年增加32所,增长50%;在校中小学生12.59万人,占全市在校中小学生数的23.5%;批准开办的民办幼儿园245所,比上年增加27所,增长12.4%,在园幼儿4.58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的43.7%。 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市中小学生犯罪率为零。普通高考方面取得了数量与质量的双丰收。省线(第三批A线)以上入围人数4509人,比上年增加750人;创下了我市普通高考入围超万人(10071人)纪录和录取超万人(11638人)纪录;按户籍人口计算,当年升上普通高校的人数(不含中职考生升学人数)比例为万分之58.7(省平均为万分之34.3),连续四年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名列第二;每万户籍人口高等院校在校生351人,比上年增加81人,每万户籍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185人,是省平均水平81人的2.3倍。2003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为42.8%,提前17年达到并超过国家定2020年达到32%和广东省定40%的目标。在全国和省组织的学科竞赛中,我市学生共有247人次获奖。2003年,我市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 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全市有科技活动机构167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49万人,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3.73亿元。至2003年末,全市有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其中当年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0家,是历年来认定数量最多的一年,被国家级认定的1家。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有13家在东莞投资办厂或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如杜邦、雀巢、赫司特、汤姆逊、菲利浦、太古集团、诺基亚、京瓷、美能达、索尼、新日铁、住友等。全世界排名前500位的有43家。至2003年末,全市有高新技术产品644个,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25亿元,增长29.6%,技工贸总收入516亿元。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70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60家,民科企业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6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超1000万元的有82家,比上年增加47家;超1亿元的有23家,比上年增加8家。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完成2003年度成果推广、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共组织申报项目85项,其中重大专项22项;共受理科技进步奖项目50项,经专家评审拟获市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9项,有4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新产品)鉴定40项。 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科学研究及开发机构82个,科研开发经费支出6178万元,研究课题76个。全年评定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50项。全年申请专利3865件,授权专利285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7%。全年签定各类技术贸易合同58项,技术合同金额700万元,技术交易额680万元。 十二、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召开了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文化考核评比方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把东莞全力打造成文化新城。2003年,全市现有文化事业机构15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26个,博物馆3个,电影放映单位107个,影剧院55个。全市有文化广场141个。全市现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出版各类图书5.07万册、各种杂志143.86万册,报纸2966.61万份。全年全市共放映电影4.59万场,观众943.2万人次。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有新进展。2003年全市有9个文物保护单位44个文物建筑个体被评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创作了一批高品位的文艺节目,在社会反映强烈。成功举办了“文化高地直播车”,这是我省首次由地方电视台承办的活动,成为东莞电视文化的亮点。举办了“2003东莞首届粤剧黄金周”活动。各种文艺创作喜获丰收,书法、美术、摄影、小品、戏剧等各类文艺创作活动异常活跃,涌现出一批艺术精品,获得了全国、全省的多个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