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市政管理进一步提升。编制城市供水、燃气、市区排水截污等市政公用设施工程专项规划。加强供水调度和燃气管理,加快新水厂建设,加强对全市燃气储罐安全评估工作。加快市政管理市场化步伐,将主要道路的绿化养护、路面保洁、照明系统维护及其他市政设施维护全面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实施城市管理强化工程,成立综合执法办公室,加大对四类门店搬迁和四项清理工作力度,对临时工棚、“泥头”车和户外广告进行整治,启用“电话追呼系统”治理乱贴乱画,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园区建设掀起高潮。根据全市园区工作会议的精神,我市大力实施“工业进园、企业进区”的发展战略,以“合理布局、集约开发”为原则,推进“政府规划、民营造厂、中介招商、外商投资、集中服务”的发展模式,规划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东部工业和虎门港的开发建设,各镇区也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松山湖已建成兴园路、新城大道、红棉路、沁园路等14条道路,道路网总长达130公里,总投资15亿元。完成《东莞市虎门港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的审查和修编工作,并通过省的审批。突出东莞食品产业、立沙岛石化工业、坭洲重工业和西大坦仓储物流四大特色产业建设,完善了规划布局。加快了港口建设,经国家交通部批准,2003年9月28日起东莞虎门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并开始产生效益。

五、固定资产投资

新一轮投资全面启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在城市建设的带动下,特别是新城区工程建设的启动,产生了推进投资的积极效应,新一轮投资全面启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39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增幅比上年提高14.0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7.65亿元,增长58.8%;更新改造投资44.58亿元,增长89.8%;房地产开发投资55.12亿元,增长10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1亿元,下降18.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9.04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70.23亿元,增长30.8%。在投资总额中,国有单位投资56.20亿元,增长2.8%;外商投资26.95亿元,增长6.5%。

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水利和环境保护建设、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建设得到加强。在投资总额中,水利建设投资0.50亿元,三废治理投资1.72亿元,电力工程投资9.01亿元,电信投资7.24亿元。从不同行业看,农业投资0.12亿元,制造业投资129.08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9.99亿元,建筑业投资9.96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62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7.3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投资6.10亿元,住宿餐饮业投资0.95亿元,金融业投资0.74亿元,房地产业投资57.40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5.66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8.32亿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2.33亿元,教育投资3.29亿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投资2.74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0.46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43.14亿元。2003年新增公路47公里。其中东江大道全长7.4公里,连接新老城区,投资9.9亿元,于2003年5月28日竣工通车;五环过境路全长28.8公里,将于2005年春节前完成;松山湖大道全长16.5公里,已完成路面清表和桩基;虎门港大道全长22公里,于2003年7月动工,建设期为2年。

六、信息化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全面提升了全市信息化的整体水平。2003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9.9%(按常住人口计算),居于全省的前列,达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0%以上的要求。

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照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战略目标的要求,结合城市新区建设和道路网管改造,协调各通信运营商共同参与,建设四通八达、技术先进、宽带高速、接入方便、安全可靠的城域光纤传输网、有线和无线高速接入网,实现高速率、交互式多媒体入户接入,形成宽带、高速、开放、互联、与世界信息化同步的网络环境,实现村村通光纤,户户可上网。

电信网络建设已铺设联结全国主要城市的光缆传输网络和城域光缆传输骨干网,光纤皮长5000公里,SDH光纤传输设备速率为10Gb/s,有各种宽带接入端口近26万个,建成宽带通信小区近300个,全市本地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4.92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19.2万门,数据专网通信端口2.4万个,构成覆盖全市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传送大通路。年末实有程控电话用户204.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含充值卡)660.8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76.46万户和248.47万户。数据通信跨上一个新台阶。年末全市数字数据网(DDN)用户3126端口。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0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0.77亿元,移动通信业务收入59.72亿元。

广播电视网络已建成一个主环套四个次环的“双向五环式”拓扑结构光纤主干网,共铺设光纤3166公里(合39188芯公里),开通光节点1209个。接入网共铺设同轴电缆25121公里,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超过60万户,已与国家广电网联结。除了高质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以外,还为开展语音传输、数据传输、远程教育、视频点播、电视会议、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监控等业务准备了路由基础。

计算机网络建设遍布全市各镇区、各部门的计算机管理及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形成,网络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应用发展迅猛,全市互联网用户已达36.66万户,网络出口带宽超过10Gb/s。

政务信息网络建设显成效。建成了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通过光纤和数据专线,横联市直各部门,纵联各镇区的全市机关广域政务资源网络系统,网络覆盖全市32个镇区和70多个市属单位,总数近3000个节点。已有近80个市直单位和镇区相继在互联网上设立主页,通过互联网实现政务公开的普及率达80%以上,做到迅速及时地发布东莞政务和经济信息。2003年4月,在原有的“东莞市政府视窗”和“东莞电子政务服务站”基础上,推出新版的东莞市政府公众网站──“中国东莞”。在全国257个地级市电子政务网站评比中,“中国东莞”网站被评为第八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市政府公众网站向市民提供了包括政务公告、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办证预审、办理查询、咨询、投诉等多项电子政务服务,共提供33类共323项电子政务服务指南及辅助办理功能,并且在政府采购、报税、社保登记等方面实现了在线申报功能。全市所有市直机关单位的网络系统或电脑主机都安装了统一开发的网上办公系统,所有的政务公文和信息都可在网上即时传送。实现了“政府热线”外网接收、内网全程监督处理、群众外网知情的处理模式。全市8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本单位内部的局域网络,有超过70%的政府部门采用网络化的公文运转系统进行公文的传递和办理,政府部门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比率达85%以上。在网上服务方面,市税务部门开通了网上办税系统,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保险业务计算机管理网络,与全市32个镇区社保机构和80多个约定医疗网点实现实时联网,实现了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建成了土地规划管理系统、地籍登记管理系统、土地交易系统、城市地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化和国土管理业务办公自动化。东莞海关积极推进通关电子化建设,交通管理部门的“电子警察”已在全市多个路口及路段设置了监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