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200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5.4%,占36.6%;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增长24.1%,占3.2%;纺织业增长11.3%,占6.2%;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30.9%,占4.3%;塑料制品业增长18.0%,占4.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9.4%,占9.8%;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5%,占5.3%。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2170.63万部,电话单机4016.35万部,彩色电视机511.33万部,彩色显像管517.36万只,组合音响2420.40万部;敷铜板957万平方米;吸尘器553.83万台,电子元件1934.31亿只,传真机4.14万部,打印机132.53万部,显示器701.94万部,键盘5837.05万个,微型电子计算机108.08万台,微电机17.80亿台,发电量296.41亿千瓦时。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高速发展。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高速增长,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成为IT产业的大市。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大力发展科研、教育、市场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产业支援服务业,发挥集聚效应,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骨干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光电子企业来我市投资创业。积极引进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数字技术、精密机械等“高、精、尖”项目,巩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增强配套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近3300家,实现产值115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出口89亿美元,占全市的31.8%。东莞作为世界重要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工业经济整体效益进一步上升。2003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在上年明显好转的基础上,继续呈上升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3.08%。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100.1%;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4%,下降0.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1.6%,上升0.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为27.8%;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54091元/人;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36.6亿元,增长15.2%,其中利润总额74.8亿元,增长11.5%;按企业个数计算的企业亏损面为25.4%,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3.7亿元,下降1.3%。 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强化有形建筑市场管理,修改《东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加强对交易中心的监管,推行工程招标代理制,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狠抓工程质量监管,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强化了建筑材料和工程质量检查,开展工程创优活动,评选出36项市优工程,9项初评为省优工程。大力抓好安全文明施工,全面落实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制度,开展“双优”工地评选活动。成立清理历史遗留违章建筑办公室,进行历史遗留违章建筑统计,制订处理方案,为清理违章建筑打下了基础。 建筑业取得新进展。建筑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投资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的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全市施工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实现利税总额4.6亿元,增长34.6%;总产值76.48亿元,增长16.1%。 四、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开展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东部工业总体规划的编制,完成《东莞市“五年见新城”中期回顾和后期工作设想》,组织了黄旗山、同沙、水濂山、大屏障、大岭山五大森林公园的规划。审查各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已有9个镇总体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13个镇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其余6个镇完成了规划方案。在完善规划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规划实施的控制力度。 城市建设及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6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城市管理强化工程”,标志着东莞城市现代化管理提上重要的日程。2003年是我市城市建设明显提速的一年,以“建城、修路、整山、治水”为重点,掀起了“五年见新城”的建设高潮,迈开了打造“山水嘉园”的崭新步伐。坚持突出路网升级,主攻城市环境,八大系列工程全面启动,38项续建和新建的市属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其中市城建工程管理局负责的工程26项,投资估算100.89亿元。市区主要道路改造全面完成,东江大道、鸿福西路竣工通车,五环路、松山湖快速干线等新建道路正加紧施工。行政文化中心区内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展览馆、图书馆等项目已基本完工,东莞中心广场于2004年春节前正式开放,成为东莞新城的标志和最大亮点。以“一江、两环、三块、四片”为重点,城市环境艺术工程、“穿衣戴帽”工程和城市灯光夜景工程全面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顺利通过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文明城市验收。市区建设带动了村镇建设,政府投资带动了社会投资,全年镇区财政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城建项目达364宗,投资估算60多亿元;竣工项目244宗,完成投资18.3亿元,确保了“全市一盘棋、两级同步走”战略的顺利实施。 实施城市交通大调整。莞深高速东城段竣工通车,常虎高速、龙林高速、东部快速路建设加紧施工,6条市域主干公路升级改造,已有107国道西四环段、万江至江南段完工,莞长、莞惠、莞龙、东深等4条也即将动工。调整核心城区公交系统,新建的6个枢纽客运站和38条城巴线路正式投入营运,原有的10个站场全部撤销,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规范客运市场。开展交通运输市场综合整治,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完成了路桥收费站撤并调整方案,拟将25个路桥收费站撤并调整为17个,方案已向省有关部门报批。筹建交通运输管理监控中心,对出租车和公共汽车进行有效监控。加强公路桥梁、公路标线标志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管理养护,路桥的管理和运营等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 国土管理进一步优化。合理调配建设用地布局和指标。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微调,把好建设用地审批关,优先办理省、市重点工程用地预审,完成市属重点工程建设征地、先期动工及用地报批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加强土地市场管理,治理整顿了土地市场秩序,加强土地执法监察,规范土地市场交易管理。土地储备取得新突破,全年新增加储备土地11584亩。加强耕地保护、矿产资源管理、采石场关闭和复绿工作。同时,数字化测量工作全面加速,基本完成全市数字化地形测量检查验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