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东莞大剧院、图书馆、展示中心、群众艺术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已基本建成。各镇区也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兴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广场遍及城乡。2003年,全市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271万平方米,文化设施建设面积111万平方米。

群众文艺活动异常活跃。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举办的“古风新韵唱小康-——广东省客家山歌擂台演唱会”,在传统山歌唱腔比赛中,夺得了银奖。举办了“广东省首届南雅奖书法篆刻展”,我市获金奖1名,银奖3名,铜奖4名。粤剧小品《生死签》参加在山东省举行的“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举办了中国首届麒麟舞(东莞·樟木头)大赛,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1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我市夺得了“三金一银”的好成绩;承办了第九届广东省少儿小提琴演奏比赛,有来自广州、深圳等十多个城市的257名选手参赛。城乡文化艺术活动异常活跃。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广场文化成为东莞文化的一大特色,开展市“十佳文化广场”评比活动,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至2003年底,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72个,其中医院51个;拥有病床位9820张;卫生技术人员9807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3758人。正在筹建市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中心血站。新组建的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于2003年7月28日正式开通运行,承担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的组织、指挥和调度工作,中心下设60个急救站(目前已开通47个),配备60辆救护车,实行每天24小时接诊。

2003年,卫生系统共有95个科研项目获得省、市科研立项,其中省卫生厅7项、省中医药局3项、市科技局85项。医学科研成果突出,共有21项科研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占全市科研成果获奖项目的42%。建立了新型农(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03.4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88.6%。

至2003年,全市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各1间,二级甲等医院13间,一级甲等医院18间。农村初级卫生已达标,村级卫生站覆盖率为100%。成功地开展了断肢再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脏修补、肾移植等高难手术。

卫生保健水平逐步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十五”规划。我市已消灭了丝虫病,基本消灭麻风病、脊髓灰质炎,有效控制了霍乱、登革热、疟疾、伤寒、乙脑、麻疹、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全年没有重大疫情发生。2003年,市财政共拔出398.58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计划免疫以及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免费向市民发放各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5种95万册,引导广大市民养成健康文明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全市居民及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9%以上;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粪便无害处理率达90%以上。

狠抓非典防治工作,严密防范疫情发生。及时传达中央、省有关会议、文件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的“百事以此为重,百倍信心抗典,百密不能一疏”为方针,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沉着应对,全力以赴抗击非典。非典之初,就成立了三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机构,及时制定了《东莞市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未雨绸缪,严密防范。方案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严格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指定市人民医院、石龙人民医院、太平人民医院、东华医院为一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人收治医院。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坚守岗位,积极备战,严密监测,强化监督检查。2003年,全市没有发生一例原发性非典病例,保障了人民生命的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体育运动设施继续完善。至2003年末,全市有田径场373个、足球场73个、游泳馆25个、体育馆8个、篮球馆33个、篮球场12179个、灯光球场1582个、网球场47个、射击场2个、保龄球馆28个、高尔夫球场7个、水上训练基地2个、举重馆1个、乒乓球馆198个、羽毛球馆222个。努力创建篮球城市,成功举办了2003年“中国移动杯”东莞市男子篮球锦标赛,在我市群众中又一次掀起了篮球运动高潮。2003年,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6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42.1%;100%的中小学校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全市中小学生适龄达标率为97.2%,小学生适龄达标率为100%。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全市运动员在省级及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共夺得国际赛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2枚;夺得亚洲赛金牌7枚;全国赛金牌31枚、银牌18枚、铜牌14枚;全省赛金牌82枚,银牌79枚,铜牌70枚。

十三、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加快环保规划工作,编制了《东莞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东莞市石马河流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等5项环保基础工程建设规划。督促各镇区环境规划修编,已有5个镇区规划通过专家评审,10个镇区完成规划评审稿。加大治污工程建设力度,在建污水处理工程9项,其中樟村水质净化厂基本建成。积极筹建市区、横沥、中堂垃圾焚烧发电厂。2003年废水排放量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4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4.5%。工业粉尘去除量2.82万吨,去除率为82.4%。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量198.7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4.1%。

环境得到进一步整治。狠抓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力度,集中对“一片三线”面源的重点整治。以“一片三线”(市区片、广深高速沿线、东引运河沿线、东深沿线)为重点整治区域。2003年,全市累计清拆畜禽养殖场3233个,生猪饲养规模35万头,清拆窝棚窝点和露天垃圾场807个,整治内河涌37条,清液疏浚87.1公里,打捞清理河面垃圾72.8公里,堤岸改造和景观绿化39.1公里,重点对138家企业进行了治理(69家企业正在治理、69家通过验收),关闭采石场90个,复绿17.3万平方米,一定程度减轻了水体污染负荷,改善了局部环境景观。

十四、市政公用事业

供水、供电保障有力。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25万立方米,全年综合产水能力15.51亿立方米,全年供水量13.07亿立方米,年末全市供水管道总长度3674公里,下水道总长度1643公里。全市有变电站90座,拥有主变台数245台,主变容量2186.3万千伏安,全年总供电量321.6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4%;总售电量283.54亿千瓦时,增长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