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2004年,东莞人民在中共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实施“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形势呈现出“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的特点,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155.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增长速度创近五年新高。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亿元,下降9.6%;第二产业增加值640.6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4.8%。企业总体数量增加。至2004年底止,全市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和个体户有28.05万户,比上年增加3.21万户。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0%。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食品价格上升8.6%。

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40:55.45:42.1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8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改善。财政税收在较高的平台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含关税)25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82.64亿元,增长22.5%。外贸进出口顺差58.67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7.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2.1%。

镇村两级公有资产增加。2004年,镇、村两级公有资产总额1159.7亿元,比上年净增167.4亿元,增长16.9%;资产净值807.3亿元,净增127.1亿元,增长18.7%;总资产负债率为30.4%,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我市落实培育“两自”企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一批环保、交通、能源、文化等项目,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协助组建民营企业集团30家,总数达到60家。年末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4.68万户,比上年增长14.2%;注册资金447.87亿元,增长27.0%。全年私营及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95.90亿元,增长34.4%;2004年,私营个体经济缴纳各项税收45.19亿元,增长34.7%,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不含关税)的1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户籍从业人员113.46万人。2004年,新登记失业人数7080人,全年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6088人,待业人员再就业率为80.6%。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5527人,登记失业率为1.7%。市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推荐就业2.6万人次,提供免费和资助性就业技能培训8876人次,帮助1.7万多人成功就业。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社会投资项目备案登记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了全口径的预算财政管理,政府及其下属单位均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农村改革与发展积极推进,从2004年1月1日起在全省率先免征农业税,全市已有155个村、726个组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100个村完成“村改居”工作。建立全市统筹的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创新文化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推介制度。完成了市直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供水、供电、用地、用工不足,资源要素约束矛盾突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除;人口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生态环境治理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下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2万亩,比上年调减0.36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11万亩,调减2.39万亩;粮食总产量3.04万吨,下降0.3%,其中稻谷产量1.22万吨,下降40.2%。蔬菜种植结构逐步向名、优、新、特、精细品种调整,反季节和无公害化生产加强。全年蔬菜面积35.04万亩,比上年减少2.99万亩;蔬菜总产量53.21万吨,下降5.1%。水果总面积18.34万亩,减少8.1%;水果总产量17.54万吨,增长19.8%。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4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15家,全年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7亿元,农产品交易额14亿元。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面积2.76万亩,植树625万株,年末有林地面积93.4万亩,林木蓄积量172.69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1.76万立方米,采伐量1.56万立方米,占生长量的13.3%,森林覆盖率为33.0%。

畜牧、渔业生产下降。受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畜牧业生产下降。全年牧业总产值19.99亿元,比上年下降6.2%。全年禽畜总肉量14.62万吨,比上年下降5.4%,其中猪肉12.83万吨,下降5.2%。全年水产品产量7.15万吨,比上年下降5.7%。在禽流感频繁、周边疫情十分复杂的情况下,2004年全市没有发生一例禽流感疫情。

农业基本建设稳固。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9.92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实物量5.91万吨;农药使用量1201吨。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2004年度全市冬修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54亿元,完成土方613.09万立方米、石方51.97万立米、混凝土23.30万立方米,加固维修江堤55.39公里,加固维修海堤26.79公里,加固处理水库34座,疏通河道61.6公里,加固闸窦107座,改善灌溉面积1.65万亩,新增供水工程4宗,供水量1005万立方米。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种植业占36.9%,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牧业占45.2%,上升3.7个百分点;渔业占15.2%,上升1.5个百分点。

农村扶贫工作有效推进。全市有26个村实现脱贫,81个欠发达村净资产14.5亿元,增长39.9%;资产负债率为52.2%,下降7.3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65.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4%。按经济性质分,公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30.34亿元,增长17.2%;非公有经济2835.55亿元,增长26.1%。在公有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134.14亿元,增长15.1%;集体工业完成产值96.20亿元,增长20.1%。在非公有经济中,外资型工业完成产值2441.01亿元,增长26.1%,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6%。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83.22亿元,增长24.3%。